江姐独子彭云现居美国,妻子是毛主席夫人亲戚,儿子回国投身教育

璟言看历史 2024-04-25 03:22:5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49年8月,解放军取得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

被关押在渣滓洞监狱的江姐意识到,敌人很有可能会在最后时刻对共产党人痛下杀手。

所以她在狱中,用筷子磨成的竹签作笔,又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后,在如厕用的毛边纸上,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将自己年幼的儿子彭云托付给了她信赖的革命战友。

这是江姐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封信,也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道别。

1949年11月14日,年仅29岁的江姐被敌人杀害,牺牲在了黎明之前。

那么,江姐牺牲后,她的儿子彭云究竟是被谁养育成人的?江姐的后代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江姐后人今何在”!

革命之路

相信每个读过《红岩》的人,都对江姐这个人物印象深刻。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的共产党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她成熟稳重,给予他人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关怀。

她意志坚定,哪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也绝不妥协。

那么,江姐究竟是如何成长为这样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呢?

这就要从她的幼年生活说起。

江姐原名江竹筠,1920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的一户普通家庭。

由于家里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所以江竹筠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母亲下地干活。

7岁时,她为了补贴家用,进入了一家制袜厂做童工。

直到12岁那一年,她才在母亲要求下,来到了一家教会学校学习文化知识。

母亲想要她在学校里学到一些安身立命的本事,所以江竹筠读书时极为刻苦,深怕辜负母亲的期望。

当时教会学校里有一位名叫丁尧夫的老师,极为推崇鲁迅先生提出的“救救孩子”的理念,在教导学生时颇为用心。

他学识渊博,时常辅导孩子们阅读鲁迅先生所写的书籍,而江竹筠就是其中的一员。

丁先生的存在,以及鲁迅先生的书,给了江竹筠很大的启发。她内心的红色思想,也正是在此时悄悄萌芽。

可惜丁尧夫先生后来因为有“共产党嫌疑”,被敌人逮捕后就失去了消息。

江竹筠也是后来才知道,丁先生早就因为革命牺牲了。

1937年7月,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江竹筠响应党的号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当中。

彼时反动派政府将一切试图搞救亡运动的人士,都视作“异党”。

但是江竹筠并不在意,她选择了逆流而上,于1939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江竹筠本想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

然而当时党内正需要有一个人,负责重庆地区的通讯工作,所以江竹筠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在当地。

为了更好地隐蔽在群众当中,组织上建议江竹筠从事会计工作,为之后的行动作掩护。

没有丝毫经验的江竹筠,在收到命令后立刻就学起了拨算盘,并在1940年考入了中华职业学校的会计训练班。

经过刻苦训练,江竹筠很快掌握了会计的职业技能,并迅速投入到了潜伏工作当中。

在1941到1943年间,江竹筠扎根于群众,严格执行党的指示,顺利完成了组织上安排的任务,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

1943年,江竹筠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那么,这个特殊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

托孤人选

1943年5月,江竹筠因为工作原因,来到了当时的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身边。

组织上为了更好地开展地下工作,希望她能够与彭咏梧假扮夫妻。

彼时的她一心建设革命事业,从来没有过恋爱经验,而彭咏梧家中早已有妻有子。

所以这个任务不论从任何方面来说,对于江竹筠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执行任务初期,江竹筠对自己的这个新身份很不适应,每当有人称呼她彭太太时,都会感到一阵恍惚。

为此江竹筠想了很多办法,才逐渐融入到了新生活当中。

她与彭咏梧在日复一日地相处中,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1945年,互通心意的他们在经由组织批准后,正式结为了夫妻。

1946年,江竹筠在成都生下了她与丈夫的爱情结晶——彭云。

可惜他们夫妻并没有多少时间,来陪伴这个刚刚降生的孩子。

1947年,彭咏梧被派往万县开展农民运动,江竹筠则留在了重庆继续担任下川东地区的联络员。

同年10月,江竹筠接到任务,需要与彭咏梧一起前往下东川地区,组织农民暴动。

鉴于他们夫妻即将面临的危险处境,江竹筠决定将儿子彭云交给其他人来抚养。而她想到的合适人选,正是彭咏梧的原配妻子谭正伦。

江竹筠知道,她的这个想法过于大胆,因为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有些复杂。

然而她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作出了这个决定,并亲手写了一封信向谭正伦说明缘由。

彼时谭正伦的弟弟谭竹安正在重庆从事革命工作,是值得信赖的战友,所以江竹筠就将信交给了谭竹安让他帮忙转交。

彭云后来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起过这件往事。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谭正伦在收到江竹筠的信时,已经与丈夫彭咏梧失联多年。

谁也不知道,这封特殊的信件究竟给她带去了怎样的冲击,又让她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但是谭正伦最终还是选择了释怀,她同意了江竹筠的请求。

1948年2月,谭正伦冒着风险带着儿子彭炳忠赶到了重庆。

只可惜她并没能见到彭咏梧和江竹筠,因为彭咏梧早在她到来的前一个月,就不幸牺牲了。

而江竹筠在彭咏梧死后,就决心替丈夫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当时组织上劝她返回重庆,她强忍悲痛地说道:“我对这里比较熟悉,我要留下来和敌人继续战斗。”

所以谭正伦只能从江竹筠战友的手里,接过了彼时才不到两岁的小彭云。

那么,在小彭云被交给谭正伦后,江竹筠又经历了什么?

江姐之死与后人生活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因为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敌人抓住关进了渣滓洞监狱。

军统特务徐远举在得知江竹筠的情况后,就决定亲自审问她,好从她口中问出我党的机密信息。

江竹筠面对敌人提出的问题,一概以“不如道”、“不认识”之类的词语来回答,随后更是直接闭口不言。

敌人见其意志坚定,就下令刽子手用竹筷子夹她的手指,等她疼得昏厥过去,再用冷水泼醒她。

如此循环下来,江竹筠被折磨得痛不欲生,却坚持不肯吐露半点消息。

几天后,敌人见竹筷子没有成效,便换了诸如老虎凳、电刑等更残酷的刑罚,来审讯江竹筠。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始终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用绝对的忠诚保护了党的地下组织和党内大批同志。

她的坚贞不屈,让那些试图从她口中得到情报的特务们无可奈何。

而江竹筠的这些经历,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当时同样被关在渣滓洞监狱里的难友们,让他们的革命意志变得更加坚定。

江竹筠即使身陷囹圄,也依然怀抱着革命终将取得胜利的信念。

她不断鼓励难友,并利用各种机会参与和领导狱中的斗争,因此被监狱中的大家亲切地称呼为“江姐”。

1949年8月,十分惦念儿子的江竹筠,在狱中给谭竹安写了一封信,也就是视频开头提到的那一封绝笔信。

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表露出了对孩子的牵挂与忧虑,并对彭云的成长寄予了希望:

“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写完这封信后不久,江竹筠就被敌人秘密杀害,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另一边的谭正伦,在得知江姐牺牲的消息后,就决心独自将两个孩子养育成人。

那个时期条件艰苦,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存,可谓是举步维艰,但是谭正论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其中某段日子,谭正伦为了能够将小彭云带在身边,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去了孤儿院。

彭云长大后直言:“我和谭妈妈的感情很好,我一直就叫她妈妈。”

最终在谭正伦的精心照顾下,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在这里,他遇到了后来相伴一生的妻子易小治。

易小治的外祖父是杨开慧的舅舅,而杨开慧是毛主席的妻子,所以彭云的妻子也算是毛主席的亲戚了。

1977年恢复高考后,彭云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随后又公费前往美国进行深造,先后取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

回国后,彭云就一直在中科院软件所从事研究工作。

直到美国一家出版社看中了他的博士论文,邀请他到美国出书,彭云才再次踏上了去往美国的旅程。

之后彭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在美国定居,因为他所学的专业,在美国的发展机会要更多一些。

很多人说,彭云这样做有违母亲的遗愿,但是彭云认为:

“只要我不做坏事,我想她也不会责怪我的。”

不过彭云虽然没有回国,但是他的儿子彭壮壮在博士毕业后,就选择了回到国内发展。

彭壮壮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早在1991年时就获得了有着“少年诺贝尔”之名的美国西屋奖。

回国后,彭壮壮先是在微软担任中华区首席战略官,后又投身于教育事业,在好未来教育集团任职。

他的妻子仲琦与江竹筠也有些渊源,她的奶奶何理立是江姐读书时最好的朋友。

如今,彭壮壮每年都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到烈士陵园里祭拜江姐,他会给孩子们讲太奶奶英勇牺牲的故事。

他们一家会将“江姐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

本文由“璟言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7

璟言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