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若赵国任用李牧为主将与白起交战,能否获胜?

东世说历史 2023-06-23 16:44:00

众所周知,秦赵长平之战最终以赵国全军覆没,秦国获胜告终,此次战略大决战直接使赵国实力从根本上被大幅削弱,为此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全方位单独与秦国对抗。而赵国又是战国中后期关东六国中砥柱中流般的存在,也是秦国兵锋东进中原最为强劲的对手,于秦国而言,赵国可谓是东进最大阻碍。

随着长平决战落幕,强劲对手赵国因实力削弱而“倒下”,再也无法对秦国东进兵锋造成严重阻碍,而关东其余诸侯也因这场超大规模歼灭战受到了极大震慑,更加畏惧中原西方的“虎狼之秦”,这也预示着战国历史因秦赵长平战略大决战而进入了最后转折。此后秦国完成统一帝业将再无较大波澜,只剩时间问题。

而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全军覆没,不得不说到临阵换将这点关键原因,正是因为赵王对流言信以为真,启用名将马服君之子赵括才酿成了长平惨祸。虽然赵括熟读兵书,但正如赵国上卿蔺相如劝谏赵王时所言,赵括因缺乏实战经验而并不懂灵活应变。为此赵括中秦武安君白起诱敌深入之计,率全军出壁垒反击而落入秦军包围圈,导致赵军一方更加被动。

为此四十多万赵军在与秦军交战,以及突围过程中伤亡一半有余,而剩余的赵军因无粮饥饿,加上主将赵括在突围时战死而群龙无首,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投降,结果最终被白起下令全部坑杀,无数血水连长平杨谷之水都染成了红色,为此杨谷改名丹水,沿用至今。尽管赵括是临危受命,或许也有些“背锅”成分,但他指挥而发生的长平惨祸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没有换将,仍然继续以廉颇为上将,即便最终还是会失败,但也至于让四十多万赵军将士皆埋骨长平而无法再返回故都家乡。毕竟廉颇同白起一样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老成持重的廉颇或许不如白起擅长歼灭战,追击战,但论防守,坚守,秦将白起也没有太好的对策。

那么赵王若启用另一位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担任长平主将对战秦将武安君白起的话,赵国能否击败秦军,获得最终胜利呢?毕竟李牧同白起一样,同样擅长歼灭战和追击战,而且也善于防守,时为赵国北方镇守边将,以及后来大破匈奴,全歼十余万骑兵便是最好的证明。

而且在秦灭赵国之战过程中,李牧指挥参与的宜安肥下之战和番吾之战又两次大败秦军,前者全歼,后者击溃,因赵国在肥之战中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为此导致军事实力进一步削弱而无力远程追击反攻,所以李牧在番吾之战中未能追击全歼秦军。

后来在秦国趁赵国因发生大面积灾荒而出现缺粮,第四次大举发兵攻打赵国时,尽管秦军占有很大优势,主将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但在李牧修筑壁垒坚守之下,秦军屡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于是继长平之战使用反间计使赵王换掉廉颇之后,秦国再次行反间计促使赵王下令围杀了李牧,为此秦军才得以迅速攻灭赵国。

从这几次战役中可见李牧的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能力不存在任何一点水分,是名副其实的战国顶级名将之一,故而李牧也是赵国在战国末期唯一能支撑亡国危局的良将。

那么李牧若为长平赵军主将与白起对阵,能够扭转战局,击退秦军呢?

如果不考虑各种因素的话,李牧、白起相遇对战,胜负为五五开,基本不存在谁比谁更胜一筹的情况。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两人的作战思想、特点就注定很难分出胜负。

秦将武安君白起除了强调歼敌有生力量和追击力求全歼的主要作战思想之外,会先在开战之前进行预算推演,分析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后勤保障,庙堂关系,以及第三方是否会插手支援等等因素都会进行料算,为此尚未开战,白起就已知胜负,这也是白起屡次违抗王命,宁愿冒着被重罚处死的风险,也不愿赴任邯郸主将的原因之一,因为白起料算此战秦军必败无疑,宁死也不愿做败军之将,使秦军受战败之辱。

赵将武安君李牧同样能征善战,且善攻善守,除此之外,李牧的作战思想是先进行战略性防守,然后寻找敌方破绽或等待合适破敌时机,经过周密计算后,闪电般发起进攻给予敌方精准致命一击。在李牧指挥的大破匈奴之战、宜安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基本都是先防守再找破绽、等待合适时机发起进攻而获胜。

如果对方没有破绽,或者没有合适的进攻时机,李牧则会一直坚守不出以等待时机来临,比如大破匈奴之战前,李牧就一直镇守雁门郡十余年,即便被匈奴,甚至是己方将士认为胆小懦弱,李牧依然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作战方式去做。宁被人嘲笑也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此李牧一生也未尝一败。

李牧、白起两人的作战特点虽然不同,但都不会打无准备之仗,只有经过分析推算,确定能获胜才会发起进攻。单论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能力,李牧、白起两人的水平可以说是伯仲之间,不分上下。

若两人对战,白起料算无法获胜很大可能是不会赴任,而李牧在对方没有破绽或没有合适时机则不会发起进攻。就算两人相遇,在双方整体实力没有拉开较大差距的情况下,结果很可能就是一直对峙下去,最终不分胜负,各自撤军。若双方实力不对等,趋于劣势的一方则必败,毕竟这种级别的战役最终比拼的还是双方的综合国力。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兵力多于赵军,秦国粮草后勤保证优于赵国,而赵国却因缺粮而难以久持不得已向齐国开口借粮,可见秦国的综合国力要更胜赵国一筹,在双方主将能力没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赵国获得最终胜利的可能微乎其微。

除非秦军主将比之赵括还要差劲,但以武力闻名于关东诸国的秦国并不缺少能征善战的武将,即便没有白起,秦国还有王龁、蒙骜,张唐、将军摎等很多猛将。只不过歼敌百万之众的武安君白起之名响彻关东诸国,故而秦国其余诸将之名有些黯然失色,不显声名而已。白起死后,王龁、蒙骜,张唐、将军摎这些将领同样为秦国的兼并战争立下了重大功绩。

不过李牧对战白起的可能也是微乎其乎,原因有两点:一是白起如果战前推算无法获胜,那么不愿做败军之将的白起赴任长平主将的可能性不大。当然从当时的秦赵双方实际情况来看,赵国正面战场接连失利,为此廉颇开始采取坚守不出策略来应对,属于被动一方。再加上赵国因长期对峙而缺粮,国力逐渐不支,也需要尽快结束这场战役,为此无法一直对峙,但廉颇又不愿出击,正好秦国行反间,如此赵国换将赵括开始反击,落得大败。

二是即便赵国换将,任命李牧为长平赵军主将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李牧为何无法参与长平之战呢?

虽然史料对于赵将李牧的生年和从军,成为将领的时间没有记载,但根据史料中记载几个时间段的分析推测,李牧是无法参与长平之战的。

根据史料记载,李牧前期长期负责镇守赵国北部边境,率军在雁门郡防备匈奴侵扰。直到公元前244年前后,大将廉颇投奔魏国以后,由于战事需要,李牧才被调回赵国内地以应对中原战事。

在此之前,李牧一直镇守在雁门郡,至于这段时间有多久?虽然没有确切答案,但分析推测不低于十年,毕竟史料记载是长期镇守。在镇守期间,李牧还有被赵王下令召回的经历。

“如是数岁。岁馀。匈奴数岁无所得。”《史记》

原因是李牧镇守雁门郡期间曾下令,匈奴若来犯,只能固守而不出击,违令者就斩首,这样情况持续了数年,虽然赵国也没什么损失,但李牧的做法让匈奴认为其胆小怯懦,边军将士也是如此认为,结果此事传回了朝中。

于是赵王派人谴责李牧,但李牧还是向之前一样只防守不出击,又过了一段时间,赵王见李牧还是如此,为此生气,便重新任命了一位将领代替李牧率军镇守雁门。而这位将领每逢匈奴来犯,必率军出堡垒交战,但一年多时间中,基本交战结果都是赵军失利,造成了很多的损失伤亡,而生活在边境的百姓也无法正常生活。

赵王一看,这啥玩意,还不如李牧镇守雁门,就算胆小怯懦,起码没损失,赵国内地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为此赵王答应了李牧再此出任的要求:你还按照老样子就行,寡人不干预你李牧在雁门的事务。

李牧坐镇后,雁门又恢复了往常安定局面,直到数年后,李牧见时机来临,匈奴轻视,边军将士又渴望一战,于是李牧经过精心准备,训练,一战大破匈奴。接着顺势灭了一些游牧民族,后李牧被调回朝中。

从上文几个时间点中可以看出,李牧镇守雁门的时间不会低于十年。在公元前260年左右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时,李牧应该已经成为边军主将,正在负责镇守雁门,或者是一名普通将领。不过无论是那种情况,李牧都不太可能被赵王下令从雁门调回,为此也就无法参与长平之战。

结语:

秦赵长平之战中,即便赵国没有启用赵括,继续任用廉颇,又或是其他将领都难以改变战败结局。当然廉颇等军事才能优秀的将领若为长平赵军主将,赵国不至于全军覆没元气大伤。不过赵国君主多为无能之辈,且还宠信佞臣,为此自断臂膀,有了长平惨祸和灭国之祸,纵有再多像廉颇、李牧一样的名将也无法挽救赵国的灭亡。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0 阅读:0

东世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