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丁。
一条长度仅约30秒,反映近期“天坛知青角”活动的视频,其下截至目前已有多达3万余次的点赞、超过10万次的转发,以及接近7000条的留言。根据了解,位于北京天坛公园的这个“知青角”由“中国知青网”发起,至今已历经十余年,每个月最后一个周日为该“知青角”的活动日。
值得一提的是,从短视频作者置顶的一条由其本人跟发的留言来看,他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这条内容会如此火爆。诚然,仅从拍摄手法上来看,该视频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不过是简单记录了熙熙攘攘的活动现场,耄耋老人的人头攒动,以及随处可见的知青旗帜。
即便如此,它还是让老丁深受冲击与触动,尤其是评论区里的部分留言。后者绝大多数应来自当年亲历者的发声,其中的一些让人极为不忍卒读。就比如对该视频为何会如此火爆,有人对作者说,“关键是您揭开了我们埋藏在心里的伤疤,让鲜血又再一次喷涌,这道伤疤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永远都不会愈合,直至带到生命的终点”。
让不少留言者无限感慨的,或是当年那些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大姑娘,似乎转眼间就成了生命已至暮年的大爷、大妈。有人说,“夕阳西下忆当年无可奈何花落去”;有人作打油诗说,“当年英姿勃发,如今暮垂年老,不说古道西风,但求一宿有靠”;有人说,“看看当年的知青真有些心酸,穿戴一般,岁月留痕”;有人直言看到视频画面时自己泪奔了,“我们不会忘记自己,那历史呢?”
一些留言者对类似所谓“青春无悔”的说法颇不以为然,有人发问,“是无悔还是无奈?”;有人说,“真的这么值得纪念吗?一代人的经历而已,更多的留给我们思考”;有人说,“我最大的遗憾是十年青春岁月的蹉跎荒废,一生不可重置,千金不可抵价”;有人说,“‘无怨无悔’是个很残酷无奈的自我麻醉”;有人说,“该读书时没读书”“那时已经懂事了,内心痛苦、迷茫、无奈”……
有人则说出了一些自己的经历,字里行间泣血且悲怆:
“我当年下乡时候都哭了,妈妈问我哭什么,我说书没读够,于是我一直坚持自学,下乡四年我自学完了高中数理化全部课程。苦楚是自然的,很多人都反对我学习,连父母都反对 ,因此好悬被当做走白专道路的典型批判,可是当恢复高考为顺利的上了大学,我赢了我夺回了青春宝贵的四年。”
“像下饺子似的坐上大汽车一个箱子一个行李一直开往了广阔天地,一条大炕十几个青年就这样开始了人生的知青岁月。五年头四年整多么漫长的时间,365天一碗大萝卜汤两个蒸窝窝,伴随着我们从早到晚的生活!永远难忘的是刚一下乡就把脚脖崴了,伴着痛苦走过了四年的日日夜夜。”
“68年底下乡从武汉坐轮船,那时几百知青只有十五六岁,所有的亲戚朋友在岸上招手,一开船,哭声一片,心酸泪目,二天后下到松滋八宝……”
“我同队插友68届高中,67届初中女生,生活所迫只能嫁给江西当地人,从此梦断上海黄浦江。”
“能回北京都是幸运的人,我还在内蒙呢,快五十六年了。”
“我家兄弟姐妹六个,四个知青已走了两个了。”
有人提议建立“知青公园”、设立“知青节”等;
还有人如此形容类似“天坛知青角”这样的活动,是“一群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的人,一群在社会上努力刷存在感的人,一群内部分裂,思想分歧而又喜欢聚在一起的人”;是“一个群体最后的自我展示”……
不得不说,尽管自诩看过不少“伤痕文学”以及反映知青生活的回忆录、影视剧等,对那场曾影响了数千万个体与家庭的轰轰烈烈的“运动”,多少算是了解,但看到这一条条留言,老丁还是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震撼。
这是一些老者对过往青春近乎最后的流连,这是一个时代无声的悲鸣与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