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御窑厂考古,清朝的堆积层出土的碎瓷片比明代的少了很多。因为时代不同了,朝廷对于御窑产品的把控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由于技术的提高和需求的增加,御窑生产瓷器的量也大量增加。如果次品和落选品都砸碎就太过浪费,能不砸的就不砸了。雍正、乾隆对于“残次品”的处理都有过谕旨,一部分可以用于赏赐,也可以就地变卖。因此,出土的清朝的碎瓷片大量减少。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展出的清代瓷器,以完整的正品瓷器为主。
在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可以一眼看到整个清朝御窑瓷器的发展变化。比如,顺治康熙朝御窑的重生,雍正时期的文雅素净,乾隆朝的冠绝古今,嘉道时期的偶有佳作,和同光时期的走向终结。
御窑重生:顺治时期,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其行政、典章制度大量继承明代旧法,在烧造御用瓷器方面也不例外。史料记载,顺治八年,即1651年,景德镇得到烧造宫廷瓷器的诏令,御窑厂遗址亦出土有顺治御窑瓷器标本,说明清代御窑至迟在顺治八年已经存在柄开始烧造。康熙时期,国力日盛,景德镇御窑亦得以复兴,重现明初之生机。
顺治 涩胎锥云龙纹盘(残)。
康熙 涩胎锥龙纹碗(残),黄釉锥龙纹碗(残)。
康熙 黄釉碗。
康熙 青花缠枝莲纹盘。
文雅素净:雍正帝追求自然含蓄之美,欣赏文雅素净的瓷器,并对御窑瓷器烧造进行直接指示——设计样式经皇帝钦定后颁发御窑厂烧造。另外,对于落选次品的处理方面,不再就地摧毁而是用于赏赐大臣,部分御窑瓷器因此进入民间,改变了明初以来处理次品、落选品的严厉制度。
雍正 绿釉锥八吉祥纹碟。
雍正 红釉杯。
雍正 斗彩折枝莲纹碗。
雍正 青花竹纹碗。
雍正 茄皮紫釉锥缠枝石榴纹盘。
冠绝古今:乾隆御窑瓷器,以唐英督理窑务时的制品为最佳。唐英不仅管理御窑厂务、完成朝廷交办的烧造人物而且深入窑厂、研讨工艺,在仿造和创新上成就显著。在其带领下,乾隆朝御窑继承了古代制瓷工艺的精华,所仿历代名瓷几乎无所不有,同时吸收东、西方艺术,极大地丰富了古代制瓷工艺,堪称“冠绝古今”,并有“唐窑”之称。
乾隆 青白釉锥海水绿彩龙纹盘。
乾隆 红釉盘。
乾隆 窑变釉四方贯耳瓶。
乾隆 黄釉碗。
乾隆 皇帝绿彩锥云龙纹碗。
佳品偶现:嘉庆早期,承乾隆余绪,御窑所产瓷器在造型、纹饰、色彩等方面,保持乾隆时期的制作水平。但在嘉庆后期,御窑厂窑务改由地方官兼管,制瓷工艺逐渐粗糙。道光时期,御窑瓷器上尚存乾隆、嘉庆时期瓷器的艺术遗风,但烧造品种和造型创新较少,纹饰多采用寓意吉祥的图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至咸丰朝,受太平天国起义影响,御窑厂一度被毁,直至同治时期才得以重建。因此,咸丰御窑瓷器数量相对较少,更加鲜有创新之作。
嘉庆 黄釉锥云龙纹盘。
嘉庆 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高足杯。
嘉庆 青花云凤纹盘。
道光 红彩蝙蝠寿桃纹碗。
道光 冬青釉锥缠枝花卉纹碗。
道光 青花斗彩鸳鸯莲纹茶盅。
走向终结: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章受命重建堂舍、复兴御窑。此后,御窑烧造了大量的“同治大婚瓷”,这批瓷器便是清末景德镇御窑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御窑还曾为慈禧太后烧造“万寿瓷”以及署有“大雅斋”、“储秀宫制”等款识的瓷器,特色鲜明、敷彩丰富,工艺水准较高,反映了慈禧太后的审美情趣和当时的时代风尚。宣统初年,在清政府的主导下,沿袭景德镇御窑而建立的江西瓷业公司聚集以一批杰出的瓷业人士,试用机器制瓷和煤烧窑,采用当时的现进方法,生产出一些精品瓷器,其中不乏帝陵供器。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帝制随即推翻,皇权主导下的御窑寿终正寝。
咸丰 红釉瓶(残),黄釉碗(残)。
同治 豆青釉粉彩荷叶碗。
宣统-民国 白釉碟(残),青花缠枝花卉纹瓶(残)。
光绪 青花三阳开泰图碗。
光绪 珊瑚红白竹纹碗。
光绪 豆青釉矾红团凤纹碗。
光绪 青花花卉纹带托马蹄盖杯。
光绪 蓝釉盘。
同治 粉彩洋莲纹盘。
光绪 粉彩黑地描金万花纹盘。
光绪 粉彩龙凤纹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