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好的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深夜11点,急诊室的走廊依旧灯火通明。作为一名从医20余年的内分泌科医生,我又一次站在了重症监护室的门口,望着里面正在抢救的张教授,内心五味杂陈。监护仪上跳动的心电图线时强时弱,呼吸机有节律地运作着,床边的护士正在紧张地执行着抢救方案。
这一幕让我回想起三年前的那个春天,这位满头银发的大学教授第一次走进我的诊室。那时的他,精神矍铄,谈吐优雅,西装革履,一副知识分子的典范模样。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年过六旬的教授,会因为一个小小的颈部包块,踏上了与甲状腺癌抗争的漫漫长路。
"大夫,我这脖子上的肿块,摸着还挺硬的,不疼不痒的,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张教授笑着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轻松。他轻描淡写地告诉我,这个包块已经存在半年多了,一直以为是普通的淋巴结肿大。
我仔细触诊后,心里已经警铃大作。质地坚硬如石的结节,表面凹凸不平,活动度差,这些都是甲状腺癌的典型特征。更让我担心的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我发现张教授近期还出现了声音嘶哑、吞咽不适等症状。
完整的检查流程下来,我的判断被证实了 - 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这个诊断对张教授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看着化验单,他的手微微发抖,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怎么会这样?我一直觉得自己很注意身体健康的..."张教授喃喃自语。
细细梳理病史,张教授其实早就出现了警示信号。持续两个月的声音嘶哑,他一直以为是过度讲课导致的;莫名的疲惫感,被他归咎于操劳过度;颈部隐隐作痛,也被当作落枕处理。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实际上都是甲状腺癌的"敲门砖"。
在我20多年的临床经验中,甲状腺癌患者的离世过程往往不是戏剧性的突然离去,而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癌细胞突破甲状腺的包膜,向周围组织扩散时,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受阻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癌细胞侵犯到颈部血管和神经,会引起剧烈疼痛和声音改变。一旦发生远处转移,特别是肺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就会急剧下降。
根据最新的医学统计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已经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在我的门诊中,最小的患者才25岁,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她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的甲状腺结节,幸运的是发现得早,手术后恢复良好。
就像张教授,在确诊后的第一年,通过手术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的淋巴结,配合放射性碘治疗,病情一度得到了控制。他重返讲台,继续着他钟爱的教学工作。那段时间,每次复查他都会带着一脸欣慰的笑容告诉我:"老朋友,我觉得我还能再教几年书。"
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年开始,转移灶在肺部出现。起初只是一些微小的结节,后来逐渐增大、增多。随后骨骼转移也接踵而至,背痛成了他的常客。我清楚地记得他最后一次能够独立行走来看诊时说的话:"老朋友,我这辈子带过的学生没有一千也有八百,现在想想,有些话真该早点告诉他们 - 身体真的是革命的本钱啊。"
作为一名资深内分泌科医生,我想特别强调三个容易被忽视的身体预警信号:
持续的声音变化:如果声音嘶哑超过三周,尤其是没有感冒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就医。这可能是肿瘤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的表现。我曾经遇到一位声乐老师,就是因为发现自己的音域莫名其妙降低了,来医院检查才发现是甲状腺癌。
颈部异常:任何颈部新出现的肿块,无论大小,都需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质地坚硬、边界不清的肿块。很多患者会把甲状腺结节当成普通的淋巴结肿大,这是一个危险的认知误区。正常的淋巴结一般质地偏软,且有一定的活动度。
吞咽异常:吞咽时有异物感,或者出现吞咽困难,这可能是肿瘤压迫食管的表现。曾经有位患者告诉我,他以为自己是得了咽炎,吃了大半年的中药,结果来检查才发现是甲状腺癌已经侵犯到了食管壁。
记得有一位患者问我:"医生,为什么我会得甲状腺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答案却很复杂。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污染、电离辐射、碘摄入不平衡等都可能是诱因。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导致的内分泌失调,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数据,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工业发达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可能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张教授的病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对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要格外敏感。甲状腺癌虽然总体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定期体检不是一种浪费,而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特别让我感触的是,很多患者在得知确诊消息时的第一反应不是恐惧,而是后悔 - 后悔没有早点重视那些身体发出的信号,后悔把工作和其他事情都放在健康之前。我曾经接诊过一位企业高管,他在确诊时说:"我一年到头在全世界飞来飞去谈生意,赚了那么多钱,却没时间做个体检。"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甲状腺癌的治疗其实是一场持久战。除了常规的手术、放疗、化疗外,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极其重要。我一直建议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到治疗决策中来,了解疾病,正确认识预后。同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适当的运动和营养支持,都是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生命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在我的从医生涯中,见证过太多生命逝去的时刻,也见证过许多奇迹般的康复。面对疾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警惕,积极预防,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张教授的病情让我深刻认识到,医生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角色,更应该承担起健康教育的责任。每次查房,我都会花些时间跟患者聊聊生活方式的调整,讲解一些预防保健的知识。预防胜于治疗,这不是一句空话。
回到重症监护室,张教授的心电图已经趋于平稳。这一次他又挺过来了,但我知道,类似的情况还会发生。作为一名医生,我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延长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同时也希望通过分享这些经历,让更多人认识到早期预防和发现的重要性。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健康往往被我们忽视。直到疾病来临,我们才惊觉健康的珍贵。愿每个人都能珍惜当下,关注自己的身体,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