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洞庭湖决堤后,“退田还湖”势在必行!群众损失由4方面补偿

安安鹿鸣 2024-07-08 17:02:53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把兴修水利,当成“造福子孙,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来宣传。

古代大禹治水“六过家门而不入”,还有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直到今天,仍然对成都平原发挥着重要作用,令后人无限敬仰。

近日,湖南华容县洞庭湖团洲垸防洪大坝决口,导致整个团洲乡5000多群众受灾,被迫整体迁移到安全地带。

同时,围绕着当地相关部门在抗洪抢险过程中的表现,也让众多网友褒贬不一,但此次灾情,截止目前没有发生一例群众伤亡,组织协调能力,值得赞许。

关于团州垸的“垸”字,刚开始以为是“完”,查询知道在这里应该读“yuan”,这个字有些生僻,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但是,在湖南、湖北,这个字却无人不晓,特指在沿江、湖地带围绕房屋田地修建的堤坝,用来防水的建筑物,民间俗称“垸子”。

通俗说,就是沿着洞庭湖,开垦出来的新的土地,然后修筑土坝,成为新的村庄和农田,供人们休养生息。

溃坝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各种讨论,有细心的网友就表示,从图片上看,这个堤坝感觉太小了,面对大一点的洪水,根本承受不住,

还有人提出,这些多年前围垦的土地和村庄,应该是占用了洞庭湖的原有面积,以前的八百里洞庭,早已经缩水严重,应该把这些原本就属于洞庭湖一部分的退还给洞庭湖,洪涝灾害自然会减少。

虽然现实中实现网友所说的几乎没有可能,但不得不说也确实有几分道理,也值得相关专家去研究和讨论。

本人也特地查询了相关资料,发现宋朝时候的洞庭湖,面积非常辽阔,湖面几乎延伸到岳阳、常德等地方的广阔湖泊。从清朝开始,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到了1945年,洞庭湖被一分为二。

到了上世纪七80年代,因为大范围的围湖造田,让洞庭湖的面积快速缩小,虽然大大增加了农田,养活了众多百姓,却也严重降低了洞庭湖的防洪蓄洪能力,增加了长江干流的洪水压力。

而修筑在这些湖区上的垸堤,松软的沙基,当遇到几年不遇到洪灾时,就其容易发生“管涌”溃坝险情。

据住在洞庭湖区的老人回忆,很多年前,这一片都是湖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堤坝,是人为修筑了土堤,然后把水抽干,才多出来很多的垸,都是盲目梅虎围湖造垸的成果。

1998年团洲垸就被肆虐的洪水攻破,当年也有人提出要退垸还湖,由于牵涉到经济利益,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洞庭湖的枯水期和和汛期,水域面积简直是天壤之别,从两张卫星照片可以看出,洞庭湖在枯水期,简直就像一条小水沟,这也给围湖造地提供了便捷,让八百里洞庭,早就失去了过去的豪迈。

随着团洲垸的再一次溃坝,围绕着是否要逐步恢复洞庭湖的生态平衡,分步骤有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湖”政策,不像大自然无端索取,修复天然的泛洪区和行洪道,又一次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类还是要充分尊重大自然,不能目光短浅,为了短时间的利益,而破坏千秋万代的自然环境,是不可取的,人类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一次华容团洲垸决口,整体被淹没92%的面积,受灾的村民达到5000多人,人民群众拖家带口,被迫离开乡土,很多村民新修的房屋,被洪水淹没,只看到一个顶子了。

还有受灾群众说自己家存储的1600多斤粮食,来不及转移出来,眼看着就被洪水毁了,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好在有千万个人民子弟兵的到来,他们是受灾群众的守护神,人民此地兵不怕牺牲,不辞辛苦,有的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等到停下来时,累得坐在地上就能睡着。

溃坝封堵现场传来最新消息:7月7日,中国安能工程,采用打桩船在溃口处植入钢板,进行拦截洪流,这个先进的方法非常奏效,可以迅速有效提高大坝合龙效率。

写了这么多,接下来说一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那就是5000多名受灾群众的损失,最终会由哪些部门来赔偿?赔偿多少?这关系到受灾群众灾后的生产生活等切身问题。

为此,本人再次咨询了头条“豆包”。

问:华容县团洲垸决堤,受灾群众的损失由谁赔偿?

头条豆包回答:受灾群众的损失赔偿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涉及到赔偿:

1,保险公司:如果受灾群众购买了相关保险,如财产、农业保险,就可以申请理赔;

2,政府救助:政府会向受灾群众提供救助和补偿,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3,社会捐赠:社会各界可能会向受灾群众捐款捐物;

4,责任方赔偿:如果属于某些责任方的过错或违法行为所导致,受灾群众可以向责任方寻求赔偿;

看了豆包的回答,其实还是一头雾水。

本人认为,最终肯定‬还是‬我们‬伟大‬的‬国家承担下了所有,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优越性的‬体现‬!

针对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0 阅读:0

安安鹿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