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盗贼入狱后不吃米饭,引起狱警重视,调查后立马改判死刑

小憬看体育 2023-08-10 18:10:05

2012年7月,上海一所监狱内的一个小插曲引发了深入调查。一个名叫“卫求”的囚犯因为不吃米饭引起了狱警的警觉,最终将其改判为死刑。

卫求的行为不符合监狱的常规饮食习惯,因此引发了警方的怀疑。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警方逐渐揭露了这个人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原来的罪行显然不止盗窃那么简单。

随着进一步的证据被挖掘出来,法院对卫求的案件进行了重新审理。

仅仅因为不吃米饭就被改判成死刑,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深层的秘密?

不吃米饭的囚犯

这个名叫卫求的犯人宣称自己是南方人,然而,他却从未触碰过一粒米饭。在警务工作中,一个细微的异常行为可能暴露出重要线索,而这次也不例外。

狱警注意到了卫求的不寻常,直觉告诉他,这个人隐藏着什么。经过深入挖掘,不出他所料,卫求的身份竟然是伪造的!

一个看似平凡的小细节,揭开了一个复杂案件的序幕,警方怀着坚定的决心,誓要将真相彻底揭露。

那么,这个卫求真实身份又是什么?他身上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2012年7月的某日,在上海火车站,一个小偷团伙悄悄地活动着,他们已多次在此地成功作案。这回,他们的目标锁定了一个正在候车大厅沉睡的男士。

这名男士名叫陈先生。他此行来到上海是为了完成一笔生意交易。陈先生的背包里藏着六万元现金和几张银行卡。

由于之前参与了酒宴,他醉意朦胧,不小心在繁忙的火车站候车大厅里进入了梦乡。

意外地,陈先生的沉睡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当他从梦中醒来,惊觉自己随身的背包消失无踪。

那包里不仅存有大笔现金,还有公司的重要发票、证件以及其他珍贵物品。这些加在一起,总价值超过十万。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陈先生不知所措。

意识到自己被盗,陈先生在繁忙的候车大厅焦急地寻找,但小偷显然已经消失在人群中。

他急得如同打破的浣熊,在大厅里转了几圈后,终于意识到应该去找车站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车站人员在得知陈先生的遭遇后,立刻联系了车站警方。警方很快行动起来,并通过火车站的监控画面迅速锁定了嫌疑人的行踪。

调查结果显示,这个团伙一共有四名成员,各自分工明确:有人专门偷窃,有人负责望风,一旦得手,他们就迅速散开离开。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在此作案,因此警方很快就将他们捉拿归案。

尽管大部分成员都表现得很坚决,拒绝任何交代,但其中一个年长者,名为“卫求”的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很快坦白了自己的罪行。

“警官,我都承认了,确实是我们做的。我都坦白了,不是说坦白就可以从轻处理吗?”

卫求在警方还未开始讯问之前就已主动承认,这样的积极配合令民警颇为意外。

既然他已经如此坦诚,后续的处理便变得相对简单。

得益于卫求的主动坦白,其余三名嫌疑人的犯罪细节也被迅速查明。这起盗窃事件很快得到了圆满解决。

最终,这四名犯罪团伙成员:卫求、贺佐国、洪厚裕和李大军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由于卫求主动认罪并有助于案件的破解,他获得了相对轻的判决,只被判处一年的有期徒刑。

本以为此事就此画上句号,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这看似忠厚老实的卫求,实际上是整个事件中最难捉摸的角色。

卫求在被判刑后被送往上海的一家监狱。这里关押的人大都是因各种原因而犯罪的社会闲散人员。

卫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不突出,他看上去极为普通,且总是显得沉默寡言,从不与人起冲突,当他遇到不悦时也总是选择退让。

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平淡无奇的人,却引起了看守人员的关注。从资料上看,卫求来自湖南岳阳,是标准的南方人。

但是,卫求的一个饮食偏好在这里成为了话题。尽管监狱的伙食并不算特别差,也不算好,通常是一些简单的菜肴搭配米饭。

奇怪的是,每次用餐,卫求的米饭总是剩下。在监狱这样的环境中,犯人们通常都珍惜每一口食物。

毕竟他们的日常活动量并不少,加上大部分犯人的体质较好,所以他们对饭量的需求也很大。吃完每一顿饭都是他们的常态。

这使得卫求的行为格外引人注目。

最初,看守并没有对此多加留意,直到有一次他看到一名年轻的犯人,黄毛,每次吃完自己的饭后都会开始吃卫求剩下的饭。

以为黄毛在欺负卫求,看守便斥责他:“吃你的饭,别抢别人的!”

黄毛回应说:“他自己都不吃,我只是不想浪费,是好意而已!”

虽然黄毛的话在初听之下令人疑惑,但经过几天的观察,管教发现卫求确实没有吃过米饭,这令人觉得相当不寻常。

在监狱这种环境中浪费食物已经是个异常行为,更何况他作为一个南方人竟然不吃主食。这是否隐藏了什么背后的故事呢?

卫求的假身份

多年的监狱经验告诉管教,有时小细节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一个大秘密。他决定把这事情告诉了上级张警官。

最初,张警官也觉得管教可能是过度反应,但经过他深入调查,他也注意到卫求在某些方面并不像标准的南方人。

身材高挑,手法或许谨慎,但行事中总带有一丝的粗放。张警官决定再次传唤卫求的案中同伙审讯。

但出乎意料的是,当他提及“卫求”时,所有的同伙都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

张警官越发觉得事情蹊跷,他展示“卫求”的照片给那群犯人,得到的答复更是出乎意料。

其中一个犯人直接叫道:“这不就是‘山东’嘛!”他们团伙中很少使用真名,都有个别称。但一个南方人被叫做“山东”,实在有些古怪。

究竟为何会有这样的称呼?难道他与山东有某种联系?

张警官深入挖掘卫求的背景,档案上虽显示他是“湖南岳阳”的,但其他信息却荒凉得如同一片荒漠。

他决定进一步查询,从国家人口数据库中查找,结果震惊了他。湖南岳阳竟然并没有记录显示有名为“卫求”的中年男子。这名男子仿佛是从天而降。

全国人口普查系统覆盖的范围极为广泛,卫求却在其中销声匿迹,几乎可以确定他的身份是伪造的。张警官心中的疑惑越来越重,卫求到底是谁?为何要隐藏真实身份?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通过进一步审问卫求的同伙,张警官了解到他们之间的合作只是权宜之计,彼此之间对个人背景一无所知。但有一个细节引起了张警官的注意:卫求总是小心翼翼地保管一张银行卡。

这个线索或许就是揭开卫求真实身份的钥匙。张警官决定深入追查这张银行卡的来历,或许这是卫求隐藏身份的破绽之处。

这样一位不吃米饭的“南方人”,他背后的故事,似乎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小偷的范畴。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也渐渐露出了水面。

某日,卫求不慎将银行卡暴露在大家眼前,囚友们戏称他在私下积蓄财富。

但谁也没想到,平日里和气的卫求突然怒火中烧,警告囚友们,若再触碰他的私物,他不介意玩得更野。

此消息引起了张警官的兴趣。他对卫求的物品进行了仔细搜查,果不其然,那张银行卡隐藏在其中。

这张频繁使用的银行卡,已经有些磨损,一些数字边缘已模糊不清。

张警官盯着这张卡,直觉告诉他,这可能是揭示卫求真实身份的关键。

卫求的另外身份

经过一系列调查,张警官找到了银行卡的真正户主——一个名叫牛彭永的十七岁少年。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张卡竟与名为卫求的囚犯有关。

卫求为何随身携带这名少年的银行卡?难道他与牛彭永有什么联系吗?

张警官开始深挖牛彭永的资料,发现少年的外貌与卫求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让他感到莫名的震惊,而更多的疑点逐渐浮现。

联系当地警方后,他得知牛彭永的父亲,牛抗斌,竟是一名在逃的杀人犯。

一切的一切都开始拼凑在一起,暗藏的秘密渐渐显露出来,张警官知道,他可能揭开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真相。

经过仔细的照片比对,张警官确定,眼前的这名囚犯“卫求”,无疑就是潜逃多年的杀人犯牛抗斌。

随着真相一点点展现,张警官毫不犹豫地启动了对牛抗斌的深入审讯。面对铁证如山,牛抗斌明白,他的秘密已无处藏身。

最终,牛抗斌彻底放弃了抵抗,坦白了所有。他的过去,他的罪行,以及他为何选择这样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全部被逐一揭开。

牛抗斌说道,这些年的流离失所,没有家人的陪伴,每一天都在逃避和惶恐中度过。他的父亲去世,他的儿子长大,但他从未能尽孝陪伴,心里非常有愧。

牛抗斌很快被引渡回陕西,审讯结束后,他被判处了死刑。

对于他来说,这或许真的是一种释放,他不再需要躲避,不再需要戴着假面具生活。内心深处的沉重负担,终于在审判的那一天卸下。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饮食习惯,竟然让一个潜逃了十七年的杀人犯被揪出。法网恢恢,这句古话在牛抗斌的身上得到了真实的印证。

随着牛抗斌的逮捕,公众的好奇心也被激起。他曾是怎样的人?又是怎么步入犯罪的道路?背后的故事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牛抗斌的罪行始于一场起因微不足道的邻里矛盾,他所犯下的杀戮,其实并非预谋。

十七年前,牛抗斌只是个简朴的乡村农夫,家里有着年迈的父母和一个与他关系深厚的弟弟。兄弟两人一直彼此扶持,合作无间。

在那个时候,牛抗斌与妻子新婚燕尔,他们的儿子牛彭永也刚出生不久。

在农村,土地是每家的生计之源。土地界限不清,常常引发争议,这种状况在乡村并不少见。

然而,与牛家相邻的李家向来难缠。在1995年的某日,牛家的老人发现,与李家的田地分界线竟然被挪动了近十几公分。这让牛家的老父亲愤怒不已。

因为耕地减少,意味着收成会受影响,这是明摆着的欺压。牛家的老父亲无法忍受这种欺辱,于是赶回家找来了他的两个儿子,决定与李家理论清楚。

面对这种局面,李家的老头子也不甘示弱,叫来了他的儿子。于是,两家五名男子就在田地边上发生了口角。

情绪激烈的情况下,很容易出手。在争吵中,李家的儿子猛地推了牛抗斌,并且出言侮辱。牛抗斌被怒火烧红了双眼,下意识地抄起旁边的锄头,猛地向李家的儿子砸去。

事情突然变得非常严重。李家的儿子被砸后,鲜血直流,倒在了地上。眼看他受伤严重,周围的人连忙把他送往医院。

可是,命运对李家儿子并不眷顾,那一锄之伤,导致他失去了生命。

开始过着逃亡之路

当牛抗斌得知李家的儿子因为他而失去生命时,他心中充满了惊恐与自责。他清楚杀人是要付出代价的,生怕李家会报复。

由于对法律的无知和恐惧,他决定逃离,远离这个令他害怕的地方。

他和他的弟弟匆匆离家,途中却因为一些意外,弟弟在县城被警方认出并逮捕,最终判处六年徒刑。

这更加深了牛抗斌的恐惧。在他的心里,被抓住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因此,他更加小心地隐藏自己的身份和踪迹,不敢有任何大意。

为了更好地隐匿,他通过一些渠道购买了一个新的身份证,上面的名字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卫求”。

借助卫求这个新身份,牛抗斌不止一次地从警方手中滑走,最后他发现了一个躲避警方的小技巧:装作天真无邪。

实际上,我们往往对那些看起来老实巴交的人心生怜悯,认为他们不会做坏事。

警察虽然经过专业训练,但他们也是人,也可能被牛抗斌的表现所误导。

但仅仅因为这次误杀,牛抗斌最后的判决并非死刑。真正使他走向绝路的,是他在逃亡的日子里再次涉足的犯罪活动。

1998年,牛抗斌躲到了河南。由于缺乏合法身份和正当职业,他又投入到了犯罪的深渊。

这次,他加入了一个小型团伙,成为其中一员,专门进行入室盗窃。

某个五月的夜晚,牛抗斌和团队定好了目标:一对刚步入婚姻的年轻夫妇。

他们认为,新婚之家总会有丰厚的礼金和贵重的礼物,所以这一次,这户人家成了他们的下手对象。

行动中,他们三人各司其职,一人负责外围观察,另外两人则进屋搜寻。

他们翻遍了每一个角落,但仅找到了两百元钱,其他并没有发现值钱的东西。他们略显失望,准备匆匆离去。

然而,在他们即将出门的瞬间,这对新婚夫妇提着购物袋高高兴兴地走了进来。

看着他们那幸福的模样,牛抗斌心中涌起了一种复杂的情感。

虽然原先他们只计划盗窃,但在目击夫妇的幸福生活后,牛抗斌心中的情感沸腾起来。

在一时冲动之下,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残酷地结束了这对年轻夫妇的生命。

此事发生后,牛抗斌再次匆匆逃离了河南,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谜团。

在随后的岁月里,牛抗斌一直流窜于各地,犯下了一系列罪行。

从1999年至2011年,牛抗斌因盗窃及其他罪行被捕并被判刑多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是劳动教养两年。

据统计,在这十一年里,牛抗斌因不同罪名被定罪的次数高达六次。

令人惊讶的是,虽然被捕达六次,但在卫求的身份掩护下,他每次都巧妙地躲过了深入调查。

牛抗斌能逃逸如此之久,不仅因为他机智狡猾,还因为他总是及时认罪。

根据自己多年坐牢的经验,每当他迅速地承认自己的小罪,警方在核实了他的供词后,通常不会进一步追查。这就为他创造了逃脱的机会。

只需表现得足够真诚,这样警方就更容易相信他,而他也就更有机会从中逃脱。

然而,2012年的那次,他终于没能躲过警方的严密追查。

多年的逃亡经历,让牛抗斌对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渴望。

被捕之后,他深情地表示:“我为那些遭到伤害的人深感内疚,我希望用我所有的来弥补过去的错误。但现在,我已经一无所有。”

他回忆道,自己曾试图回家,只想再看家乡一眼。但他没想到的是,父亲已去世,亲近的弟弟也不在了,连妻子都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家中仅剩下孤独的老母亲。

眼前的母亲,步履蹒跚,独自忙碌于家务,没有人照料,他突然意识到,是自己的行为,让母亲晚年如此孤独。

身为儿子,看着母亲在暮年如此劳累,却只能无能为力。那一刻,牛抗斌心中充满了深深的自责。

牛抗斌深感遗憾,对于自己当年的冲动决策,以及在家庭中的失职,他都无法原谅自己。但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无法挽回。

生活中困境常常出现,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当犯下错误时,应有勇气承认并承担后果。这样,即使面对困难,也能心无旁骛。而抱有侥幸心态,往往会走入更大的误区。

想象一下,如果牛抗斌在事发后选择自首,他的命运或许会有所不同。逃避选择,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遗憾。

只有勇于面对,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救赎。遗憾的是,对于牛抗斌,一切都已过去。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2 阅读:2075

小憬看体育

简介:体育资讯每天更新,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