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日寇一篇策案戳破北洋水师

空空述史 2023-11-07 15:31:02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战爆发。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国外联合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战争的失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致使中国主权沦丧,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在日寇面前如纸一样一戳即破的原因有很多:清政府的军备建设落后于 日本,训练水平低下,缺乏有效的指挥和协调;清政府的政治腐败问题严重,官僚主义盛行;民心不齐, 没有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外部压力等。然而从日本多年准备的《征讨清国策案》看,里面赫然早已写好大清失败的原因。

策案中写道“就考量清国而言, 在于审视彼我之政略与实力,以研究对应之准备。夫,经常培养忠勇果敢之精神,研究进取之术,决定断然不动之 国策,实乃维持和平之基础,伸张国威之根源。有人动辄言称:我乃 东洋小国,财源不富,今与强邻为敌,行进取之计,是为危险之道, 宜敦厚信义、避免干戈,讲求富国之道。此乃又次最为不能理解者。夫,审视邻邦之形势,做对应之准备,有骏骏进取之计划,始能 鼓舞士气,始能伸张国威,始能富国,始能与强邻和睦、维持和平。在现今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之时,万一无进取之计划,让诸一步,军 无防御之策案,则将愈发招致外部觊觎,内部士气益加衰弱。此乃关 系国家之兴败,岂有较之更为甚者乎?”这段说明日寇早有准备以及对清国(指清朝)政策的思考。在这段文本中,提到了政略与战略的紧密关系,认为两者密不可分,因为政略存,则战略成,战略存,则政略全。这指出了战略与政略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关系。相比之下大清不仅毫无准备并且并未将日寇重视。“彼之清国虽已衰老腐朽,但亦为世界之大国,以自尊自大为风,自称中国。是以发生一事,则内心实为畏惧,但表面却装作傲慢不挠之状。故而,其其惯用之外交政略,常以虚喝之手段。此乃其屡次与外国酿成 纠葛,又屡次得以败辱之因也。夫,清国之人虽然盲目愚昧不断,但受此屡屡败辱之刺激,也感 悟不可不养成实力。”这段强调了清国的自尊和自大心理,以及其表面上的傲慢态度,同时其外交手段常常以虚张声势为主,经常陷入失败和屈辱之中。

“以康熙、乾隆时代所定之有限岁入,不能供给无限之岁出。是以,设置厘税收取额外之税,又减少官兵俸禄钱粮,以救一时燃眉之急。近年,其费用益加多端,难复旧额。”“夫,拥有本邦十倍面积人口之大国,其岁入不足本邦一倍,其财政困难可想而知。”日寇在这段详细描述了清国(清朝)兵制的构成和财政困难。完整原文中还说到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月薪及粮食供给,以及对他们家眷的补贴。清国的财政困难似乎源自康熙、乾隆时代的有限税收和无限支出。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政府减少官兵的薪饷、减少防勇人数,节省费用,但情况依然十分困难。清国的财政压力使得军备费用的增加成为严重负担。还有一部分涉及到清国海军的情况。这段描述了清国海军的舰队构成和舰船情况。虽然清国的海军数量庞大,但其舰船的技术状况似乎并不乐观,仅有少数舰船可用于战斗。并且,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也遭受到了质疑。

“欲使清国乞降于阵前,以我海军击败彼之海军、攻陷北京、擒拿清帝,是为上上之手段。而易奏其功者,则是在攻击北京之同时,以堵截击败来援京畿之敌兵最为紧要。”这部分原文详细的写了日寇作战计划,整个作战日寇对前期准备以及作战的行动和部署都有详细的准备,反观清政府官员腐败,对来犯之敌不以为然。看完策案之后可以说文中随便挑一段都可以说是大清失败的原因,证明日本早已蓄谋已久。而这份策案让日本帝国主义分子在这份计划的指导下,也开始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并且还到处在国内宣传所谓的战争思想和兼并使命。战争狂热分子们大肆宣扬唯有战争才能造就更好的国家,而兼并他国也是上天的指引,是整个国家一直以来的使命。把战争给美化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的手段!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之下,日本也开始了对外侵略的进程。

江户时代,近松门左卫门创作了一部名为《国姓爷合战》的大型历史剧,以明代的郑成功及其反清复明事件为原型,歪曲历史,将人物事件全部套用日本人的身份。把郑成功这一位民族英雄改为日本武士,而剧中所展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勇猛无敌也都是属于日本人的。“郑成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扬日本的国威,并且还宣扬日本的统治比中国的好。近松门左卫门完全就是想要借助这种文学作品来宣扬日本有多么好,加强日本国民对于本国的信任。并且企图歪曲国民认知,让大家都认为对于中国的侵略其实是在帮助中国更好地建设国家。

如今纵观百余年间日本对于战争的狂热和侵略的坚持,我们难保日本帝国主义份子还有企图以侵略发展自身的想法。但如今的中国早以不是当初的清政府,如今的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捍卫我国尊严。我中华之盛世不可阻挡,只是我们经历过人民深陷水深火热过,所以我们不愿世界再次重蹈覆辙。

0 阅读:88

空空述史

简介: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于自身之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