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的大礼仪之争是一场加强皇权的政治斗争

维岳谈旅游 2024-05-29 03:45:14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庙号“太祖”。太子朱标去世的早,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登基称帝,皇位就从朱标一脉转到了燕王朱棣一脉,庙号太宗,朱棣成为朱元璋帝位的第二代合法接班人。

公元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年仅31岁。没有留下子嗣,没有亲兄弟,也没有明确的皇位继承人。明朝张太后和首辅杨廷和商议后,决定让堂兄弟朱厚熜继位。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登基称帝,就是明朝嘉靖皇帝。

皇位又一次发生了转移,从明宪宗三子明孝宗朱祐樘一脉,转移到四子兴献王朱祐杬一脉。按照明朝皇家帝王继承的规则,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三子明孝宗朱祐樘,其子明武宗朱厚照一脉是大宗、正宗。而四子兴献王朱祐杬,嘉靖皇帝朱厚熜一脉,其身份只是藩王,在“皇家族谱”中为小宗。

但是朱厚熜既然有命成为皇帝,他就认为自己是上合天意的,当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过继给明孝宗一脉。他当然承认明宪宗这个爷爷,不愿意承认明孝宗这个伯伯。把父亲兴献王朱祐杬追封为“皇帝”明睿宗,自己成为嘉靖皇帝就理顺了登基的合法性,从此自己这一脉就成为大宗、正宗。

他的想法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其实,各说各有理,追封先人是很正常的事,历代皇帝都做过,朱元璋追封了上五代。经过长达3年的博弈,最终嘉靖正式追封母亲为皇后,原来的兴献王墓按照皇陵规格进行修建。

嘉靖皇帝继位原因具有特殊性,继位后内心缺乏安全感。为进一步巩固自己帝位合法性,争取宗室支持而采取了三大举措:一是追封父亲兴献王为明睿宗。二是为安放父亲明睿宗牌位,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搬出太庙。三是把朱棣谥号从明太宗升格为明成祖。

这就是史称的大礼仪事件,以嘉靖皇帝的全胜而告终。嘉靖帝的大礼仪之争不仅是一场关于礼仪和宗法制度的争论,更是一场涉及皇权加强的政治斗争。

1. 继统与继嗣的礼仪形式之争:嘉靖帝朱厚熜在15岁时以藩王身份继位为皇帝,与以杨廷和为首的旧阁权集团以及新进士大夫之间,围绕着“继统”与“继嗣”的礼仪形式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大礼议”之争。

这场论争不仅是旧阁权集团与新进士大夫之间的冲突,也是新皇权与旧阁权冲突的交织,体现了正统程朱道学与新兴王阳明心学的冲突和较量,实质上是天理与人情之争的反映。

2. 宗法制度有了新的突破:“大礼仪”之争实际上是明朝皇家宗室间的一次矛盾冲突,同时也是华夏封建时代宗法伦理观念的一次大的争论。嘉靖皇帝的最终获胜预示着明朝的宗法制度在几个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如“血亲”战胜了义理,嘉靖皇帝认自己的爸爸,这是血脉亲情;而认朱厚照的爸爸,这是宗法义理。

当血脉亲情与宗法义理二者发生根本冲突时,嘉靖皇帝选择了血脉亲情,从而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宗族的终极纽带应当是血缘关系

3. 皇权进一步加强,相权有所削弱:大礼议之争不仅是关于嘉靖皇帝是否应该认自己的亲生父亲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嘉靖皇帝如何通过这场争执来加强自己的皇权。

嘉靖皇帝利用大礼议之争,培植自己在朝廷中的新势力,通过新旧文官集团官员们之间的斗争,处理掉那些反对他的内阁元老势力。当朝堂中的统治集团完全是自己人时,嘉靖皇帝达到了加强皇权统治的目的。

0 阅读:3

维岳谈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