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上皮化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情况下会癌变?

慕梅评健康 2023-11-24 23:18:17

这是个很常见的开头,请看:

地点:门诊

出场人员:“取了胃镜检查活检报告”的病人

道具:病理报告——上书:(胃窦)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腺体中度肠上皮化生。

事件:如同被宣判了“无期徒刑”,病人开始不停的咨询、查资料等,如临大敌。

肠上皮化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情况下会癌变?

疑问1

何为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高龄病人更为多见,常常合并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

分为四种类型:

①完全性小肠化生;

②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③完全性结肠化生(又称:完全性大肠化生);

④不完全性结肠化生(又称:不完全性大肠化生)。

(并根据化生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一般结肠型化生发生的年龄较小肠型化生为晚,而且均位于较重的小肠化生灶中。两型化生可混合存在,因此结肠型化生可能是在小肠型化生逐渐加重的基础上发生的。

内镜下虽能识别肠上皮化生,但肠化生的诊断以活检病理为准。中、重度肠化生肉眼改变较明显,内镜诊断率及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高。所以内镜检查需要仔细观察,认真识别,这样才可以准确活检,提高诊断率。

疑问2

哪种肠化生才会癌变?

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已确定:肠上皮化生是胃癌癌前病变。但不是说出现肠化就一定会有癌变,且只有部分类型的肠化生才具有癌变的可能性。

一般地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

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目前认为:不完全型、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

疑问3

肠上皮化生是怎样演变为胃癌的?

目前的假设是:胃粘膜腺体的颈部干细胞具有多方面分泌的潜能,在正常时它可以分化成各种胃粘膜的成熟上皮细胞。

干细胞不正常工作时

从肠化生过渡到胃癌的经历,大体是这样: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完全小肠型肠化→不完全大肠型肠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过程。从出现肠化发展到胃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若能及早识别和及早干预,也是一种防止胃癌的有效途径。

疑问4

肠上皮化生癌变率有多大?

统计显示,“肠化生”发生癌变的概率为5%。所以要克服“恐癌”现象。尤其对于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小肠型化生,更不必惊慌。

但如果肠化生进一步发展为“异型增生”时,其癌变概率就明显升高。因此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重视,需胃镜随访,建议每1年做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内镜医生精准取检,病理医生精准描述,给予精准的相应的分型,才有利于临床医生综合评判,指导患者随诊并能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

所以,一般单纯肠化生不必过于紧张,胃镜复查一年一次,一旦发现“异型增生”时,及时进行内镜下治疗,可以防止胃癌的发生。

疑问5

如果肠上皮化生了怎么办?

大量研究表明:经过适当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进展。部分患者胃黏膜萎缩可得到逆转,但胃黏膜萎缩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可逆转点,超过该点就难以逆转;肠化生似乎难以逆转,但可以延缓、阻止肿瘤的发生。

1

一般治疗

应避免紧张,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及定期复查之外,最重要的是注意饮食的调节,宜清淡饮食,尽量避免烟酒、过酸过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减缓肠化生的进展。

2

药物治疗

消除胃黏膜损害因素

① 根除HP感染,可以延缓或阻止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进展。

② 控制胃酸,如:H2受体阻止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等),适宜于高胃酸病人。但长期大剂量制酸治疗,反而会加重胃黏膜的萎缩。

③ 控制和改善胆汁反流,适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如:胃动力药(莫沙比利)、吸附胆汁的药物(铝碳酸镁)

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这是治疗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主要药物。如:硫糖铝、尿囊素铝、瑞巴派特、替普瑞酮,等等。

维生素C、微量元素硒,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度;适量补充叶酸,可以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组织状态,而减少胃癌的发生。

相关阅读

肠上皮化生到胃癌,到底有多远?

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简称为肠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肠上皮化生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胃病检查的普及及技术的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与研究,认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

概述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其是胃粘膜常见病变,见于多种慢性胃病。肠上皮化生细胞来自胃固有腺体颈部未分化细胞,这部分细胞是增殖中心,具有向胃及肠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正常时,它不断分化成胃型上皮细胞,以补充衰老脱落的表面上皮;病理情况下,它可分化为肠型上皮细胞,形成肠化生。

通过粘液组化染色把肠上皮化生分为小肠型化生(即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和结肠型化生(即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

小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好,是一种常见的粘膜病变,广泛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亦加重,故认为小肠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的性质;

而结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很低,但在肠型胃癌旁粘膜中检出率很高,说明结肠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一般结肠型化生发生的年龄较小肠型化生为晚,而且均位于较重的小肠化生灶中。两型化生可混合存在,因此结肠型化生可能是在小肠型化生逐渐加重的基础上发生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化,肠化是胃粘膜损伤的一种指标,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上皮变化。有人统计肠化合并萎缩性胃炎者占65.5%,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随着萎缩区的扩大,肠化的比数也增加。

肠化与萎缩性胃炎部位分布也基本一致,以胃窦部出现率为最高,其次是体窦移行部位,由于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

近年来病检出的肠上皮化生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且有年轻化趋势,尤其是在精神压力较大的都市白领人群中更明显,这和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等都可能有关,部分“肠上皮化生”会发展为胃癌。

因此临床上对此种病人应引起高度重视,长期随访,定时复查,以防癌变。

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关系:

1、胃癌患者肠上皮化生发生率高而且广泛;

2、肠上皮化生与癌的发生部位非常相似,同样在胃窦的小弯比大弯及胃底多见;

3、胃癌高发区比胃癌低发区肠上皮化生多见;

4、多数胃癌伴随息肉者皆系肠型蕈状癌在肠化生的邻近;

5、组织学研究证癌可能发生在肠上皮化生部位,有研究证实从肠上皮化生移行为癌组织。当然还有近1/3胃癌不伴有肠上皮化生,癌细胞仍正常粘膜的颈部细胞转化而成,这种癌为弥漫型,组织学分化较差。

治疗:

1.病因治疗:祛除致病因素是治疗和预防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上策。故应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适量限制饮酒,尽量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

2.饮食疗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饮食宜清淡,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过酸、过辣、生冷及粗糙食物。

3.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药物治疗大体可分为两类: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及消除损害胃粘膜因素的药物。

(1)保护胃粘膜的药物:

①抗酸药:氢氧化镁 氢氧化铝;

②H受体阻断药:西米替丁 ;

③胃壁细胞泵抑制药H+: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④M胆碱受体阻断药:如哌仑西平,无论是基础胃酸分泌,还是由外源性五肽胃泌素、胰岛素引起的胃酸分泌均受到抑制。本品对胃液的pH影响不大,主要是使胃液(包括胃蛋白酶原和胃蛋白酶)分泌量减少,从而使胃最大酸分泌和最高酸分泌下降;

⑤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抗胃泌素作用,对控制胃酸和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效果较好;并对胃粘膜有保护和促进愈合作用。

(2)消除胃粘膜损害因素的药物:

①控制HP感染

②控制和改善胆汁反流的药物

感谢关注我:科学 严谨 专业 通俗

18 阅读:6263

慕梅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