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涛:寻找真理,都是从面对黑暗开始的

论史近现代 2024-06-27 00:29:31

提起金观涛,大家容易被他“20岁去北京,40岁到香港,60岁来台湾”的传奇人生吸引,然而,他的学术历程,远比人生经历更传奇——

70年代,在动荡中,他就开始了对“正统思想”的反叛,将当时还属“前沿”的科学方法引入社科领域;

90年代初,当启蒙受挫后,他意识到系统论不能充分解释这一复杂现象,又用10年时间完成《观念史研究》,通过“观念史”的方法,力图厘清为何对西方现代思想的重构,反而催生国人走向了乌托邦主义;

21世纪,人类文明面临着集体的彷徨。他又站在文明“发生机制”的高度,提出一种既能解释不同文明演进脉络,又能理解当下的大历史观;

2020年,他又将视野拓展到更宏大的哲学层面,开始探索现代社会根本的思想困境。

作为“80年代的话题引领者”,在经历过数十年的学术传奇后,如今已年过古稀的金观涛先生,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最审慎的思考与热情。连他自己都惊讶于自己说:

“人到老年,居然还在思考与青壮年时代差不多的问题,而我则全力以赴,始终如一。”

近两年,金观涛先生致力于他提出的一个全新观念:“真实性哲学”,在其刚刚出版的新作《真实与虚拟:后真相时代的哲学》及本书的前作《消失的真实: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中,金观涛洞见了当下在政治、科学和哲学领域遭遇的种种“真实性危机”:

政治上,全球政治、经济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正在失去“真实”,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不可阻挡,人类心灵与文明的大倒退似乎势不可挡;

科学上,一方面,新兴技术在各个领域开始快速普及和应用,另一方面,我们缺乏对科学的宏观理解,却开始盲目自信可以扮演“造物主”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当今“真实性”的困境,就来自对现代科学的迷信;

哲学上,20世纪占据主流的分析哲学,不仅没有弥平科学与人文的巨大鸿沟,反而让哲学以及一众以哲学为基础的人文学科困在牢笼中,加剧了人类用以感知、理解社会的真实心灵的解体。

正如金观涛老师所说:“今天,我们有繁华的物质文明,但反观人类的心灵,从来没有像今日这般脆弱,害怕死亡,懦弱和怯于反抗。”

0 阅读:6

论史近现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