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还记得当年那个在《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三德子吗?据说,他的原型便是赵昌,一位跟随康熙时间最长的总管太监。
但让人唏嘘的是,在雍正即位后不久,这位追随康熙六十年,深得康熙信任的“老人”便遭到杀身之祸,被雍正迅速处理了。
众所周知,雍正上台后,当年与他争储的兄弟们都无一幸免地或杀或囚,雍正以决绝残酷的手段清理干净,无论是党羽众多、盘根错节的八爷胤禩还是手握重兵,颇有威望的老十四胤禵,都未逃脱命运的魔咒。
而赵昌,这位当年在“九子夺嫡”中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竟然成为雍正首个铲除的对象,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相伴一个甲子,感情亲密深厚爱新觉罗·玄烨在很小的时候,赵昌便作为伴读来到身边伺候了。两人只相差两岁,所以彼此间有许多共同话题,玄烨虽贵为皇胄,但众所周知,他老爹顺治皇帝一生只痴念董鄂妃,故此留给玄烨的兄弟本不多,再加之皇室的那一套繁文缛节,每一个身在宫墙内的孩子童年其实是很孤独的。
而年纪仿佛的赵昌,因为净身的特殊身份,自然有了与玄烨长期相处的机缘。因此,在玄烨登基成为康熙皇帝后,便将赵昌当成心腹,并擢升他为内务府总管,赵昌自此一飞冲天,成为康熙朝炙手可热的红人。
赵昌虽然是个没有品级的阉人,而清朝又不比明朝,太监的地位与权力已经极限缩水,但他毕竟是跟康熙关系最为亲密的人,相当于机要秘书,所以满朝文武不看僧面看佛面,对赵昌自然要礼让三分。
赵昌对康熙也是忠诚、老实,兢兢业业伺候了康熙帝六十个春秋,实属不易。当然,油水好处自然也没少捞,但仅仅是这层原因,压根儿就不值得雍正上台就对他抡起屠刀。
那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深层次的原因,让雍正帝急不可耐地要了赵昌小命呢?这还得从发生在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说起。
太子忒不争气,诸王跃跃欲试康熙对于二子胤礽的感情是复杂的,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与康熙伉俪情深,可惜红颜薄命,在生下胤礽没多久后,她便因病去世。
所以,康熙为了不辜负对赫舍里氏的一片深情,在胤礽仅仅只有两岁时便被立为皇太子。但是,让康熙失望至极的是,胤礽不堪大任,在奉旨监国期间,干下许多大逆不道的事情,让年过半百的老父亲不得不忍痛将他废黜。
但仅仅只隔一年,或许仍是顾念对赫舍里氏的一片深情,或许也是平息诸子纷争,康熙再一次让胤礽坐上东宫之位,但经过初次废黜后,胤礽显然已经遭受了剧烈的精神刺激,故此为人处事常显狂悖姿态。
更为严重的是,他还蓄意策划了一场逼迫康熙让位于他的阴谋活动,东窗事发后,胤礽毫无疑问地再次遭黜,并且自此之后,再无回天之力。
如此一来,东宫之位空出,这就不得不让潜藏在诸皇子心中许久的对权力觊觎的欲火再一次燃烧起来,毕竟,九五至尊,权倾天下的诱惑力实在太大。
康熙一共有三十多个儿子,其中,包括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在内的九位皇子呼声最高、欲望最强、党派最多、机会最大,于是,一场皇子间的明争暗斗随即展开!史称“九子夺嫡”!
在他们之中,八爷胤禩攀附者甚多,乃至形成规模庞大的一个派系,名曰:八爷党。老十四胤禵连年征战,带兵在外,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对于此等局面,唯有老四胤禛清心寡欲,甘心当一位整日参禅悟道,读书习字的“宅男”,与诸兄弟间也保持良好友善的关系,但是,每每父皇派下来的差事,他又完成地相当出色漂亮,赢得康熙帝的一再夸赞。
胤禛这般与世无争的做派,反而受到了康熙的青眼相看,就在自己执政六十年的庆典上,康熙还将祭祀权指派给了四子胤禛,这似乎是在释放某种信号,要知道,在古代,皇帝被称作天子,而祭祀正是天子与天的一场对话,极富象征意义,如此一来,康熙让胤禛代为祭祀的意图便很明显了。
此外,康熙在“九子夺嫡”最激烈的时刻,所做出的另一项举动,实质上也可以看作给胤禛扫清障碍的铁证,那便是他将十四子胤禵封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前往西藏处理准噶尔屡屡犯边的问题。
这套“明升暗降”的组合拳,彻底瓦解了胤禵在京中的势力,种种迹象表明,康熙在临死之际,心中中意的嗣子就是四子胤禛!
既然如此,后世对雍正篡位之说从何而来?胤禛上台后为何要对“九子夺嫡”的每一位参与者痛下杀手?康熙忠粉赵昌为什么会成为第一个上断头台的人呢?
严防宫秘外泄,改革招致非议赵昌虽然只是一名宦官,但与康熙关系甚密,而且陪伴了康熙的整个执政生涯。这就意味着,作为康熙朝第一机要秘书的赵昌,如同一台“人肉硬盘”,存储下了大量宫廷绝密信息。
这其中可能就包括有:各皇子与康熙之间的往来书信,告发密函以及朋党名单,更有甚者,康熙晚年贪图享受,造成国帑的巨大靡费,一些不便公开的往来账目,在赵昌的脑子里可能各项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而这些绝密信息,一旦外泄,不但有损皇家威仪,而且还会导致朝政紊乱,甚至可能造成国家运行机器陷入瘫痪状态,因此,出于对皇权的维护,国家的安定,雍正帝只能抹了赵昌的脖子,只要毁坏这台“人肉硬盘”,康熙一朝的“烂帐”以及“阴暗”才能彻底清零!
至于后世之人为何会对雍正帝存在那么大的非议,笔者认为,这可能与雍正帝执政期间
所实施地那场轰轰烈烈的革新有莫大关联。
众所周知,雍正在位期间,所施行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耗羡归公”等一系列措施,让国库充盈、吏治清明、国家富强的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皇家贵族这些既得利益者的感情,再加之雍正本来是位不苟言笑,刻薄寡恩的君主,因此那些受到牵连的一众人等内心的抱怨与记恨肯定颇多,由此便自然形成了一个舆论场,乃至雍正的口碑一直很差!
雍正遭受后世非议的最大亮点便是他对手足挥起屠刀,大肆杀戮,甚至咒骂兄弟形同猪狗,在对孝道极为中国传统思想中,雍正如此残忍的行为自然会遭到一致的口诛笔伐。
但我们冷静分析,在胤禛登基之后,他的那些兄弟们实质上已经对他的皇位构不成任何威胁,那么,为何胤禛还要将他的那些兄弟们赶尽杀绝呢?答案无疑是惧怕朋党之祸!
自古以来,朋党之争对于封建统治影响极大,可以视作动摇国本的重要杀手!唐朝之所以快速灭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朋党作祟。
因此,当康熙诸子纷纷各私结朋党,积聚力量时,实际上,就已经在自掘坟墓!即便雍正最终取得了最高统治权,面对朋党这个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隐患,他依旧不能姑息,因此,哪怕是背负“弑杀兄弟”的恶名,他也要及时铲除这块流毒。我们看到,当自己最信任的年羹尧逐渐形成派系时,雍正不也是同样毫不犹豫地处理了吗?
这就叫: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结语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一心治国图强的雍正皇帝来说,他韬光隐晦了三十余载,积累下丰富的政治斗争与治国理政经验。
这就使得人们有理由相信,他所作出的每一项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具有深层次意义的,而绝不会意气用事,为报一己私仇而滥杀无辜,这与一个致力改革,图强中兴的、让大清国运又赓续了百年之久的伟大君主是极不相称的!
至于赵昌与诸皇子,也只能作为牺牲品掩埋于历史长河之中了!
参考资料:
《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