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灭吴之战为何短短几个月就结束了?东吴已经烂透,无药可救

雁芙说历史 2024-08-15 11:29:16

晋灭东吴之战,是一场没有悬念,摧枯拉朽式的统一战争,没有可歌可泣的抵抗故事,没有名将集结,西晋军队甚至是一路平推到东吴都城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蜀汉灭亡后,东吴的整体状况。

蜀汉亡于263年,东吴则亡于280年,中间隔了整整17年,。

东吴之所以能在蜀汉灭亡后,独自支撑17年,主要是因为西晋内部存在很多问题,无暇南下,这给了东吴苟延残喘的机会。

当时,司马昭灭了蜀汉后不久便病逝,其子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后不久,又篡夺了曹魏江山,宣布称帝。

司马炎称帝之后,需要笼络人心,树立威望,以巩固新到手的政权,这时候他是没有心思攻吴的。

等司马炎巩固了皇权后,西晋内部又接连发生严重的天灾,使得农业生产严重受损,西晋朝廷又不得不大量调集物资去赈灾,此时也无精力攻吴。

接着,由于西晋方面在西北的民族政策处理不当,导致鲜卑人首领秃发树机能聚众反叛,西晋朝廷不得不将主力军队调往西北平乱。

而这场战争从270年爆发,一直持续到279年才结束,期间,西晋朝廷没有充分的兵力南下攻吴,也没有进行一场两线作战的能力。

279年,秃发树机能战败被杀,叛乱平定,西晋朝廷这才腾出手攻打东吴。

另一方面,东吴当时尚有名将镇守,实力尚足以一战,西晋方面没有绝对的把握能打赢东吴。

陆逊的儿子陆抗,军事才华不输于其父陆逊,此人长期镇守在东吴控制的荆州一线,曾于272年平定东吴叛乱,同时挫败西晋方面的大规模军事进攻。

这一战让西晋方面认识到,攻灭东吴的最佳时机尚未到来。

于是,西晋方面转而对东吴采取军事对峙为主,同时着手为攻灭东吴做战争准备。

西晋方面的军事准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以名将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以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镇东大将军、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这样的军事安排,是在为进攻东吴做准备,一旦决定开战,则可从西线至东线兵分三路伐吴。

第二,根据羊祜的建议,司马炎以王濬为龙骧将军、益州刺史,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

王濬在益州(四川)的任务就是打造水师,用于攻灭东吴。

从272年起,王濬在川蜀训练水师,打造战船,一直到279年,整整花了7年时间,终于训练出一支精锐的水师武装和规模庞大的舰队。

而东吴方面,在这期间,则是径直走向了下坡路。

东吴残暴的末代皇帝孙皓,在他的残暴统治下,肆意杀害大臣,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加上各种苛捐杂税使得东吴民不聊生。

前期陆抗还在世的时候,就认为西陵和建平是防备西晋进攻的战略要地,应该增加兵力镇守,并且加固防御工事。

但孙皓一直置若罔闻,导致西陵和建平两地长期兵力不足,这是后续东吴无法挡住西晋水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274年,陆抗病死,东吴从此再无名将。

只是西晋忙于平定西北的秃发树机能叛乱,暂时没有精力攻吴,才使得东吴有几年喘息的机会。

279年,西北叛乱被平定,加上王濬和杜预上书建议伐吴,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司马炎遂下诏伐吴。

这里面,杜预也是西晋名将,羊祜死后,他接替了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

司马炎此次伐吴,规模非常之大,共计20万大军,分六路伐吴,对东吴形成一股如同巨石压卵之势。

六路大军分别为:

第一路,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出兵,进攻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

第二路,安东将军王浑从寿春出兵,进攻江西(今安徽和县一带),再出横江渡口继续进军。

第三路,建威将军王戎从豫州(治所为今河南许昌)出兵,进攻武昌(今湖北鄂州)。

第四路,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出兵,进攻夏口。

第五路,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出兵,进攻荆州重地江陵,攻克后再越过长江,攻略长江以南各郡。

第六路,益州刺史王濬率领水师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负责攻克东吴沿途的水师要塞,并通过长江航线直逼东吴都城建业。

这六路大军,看似来势汹汹,实际上只有王濬的8万水师才是这场战争的主力。

其他五路大军,其实是充当了辅助和助攻的角色,以协助王濬的水师一路平推至建业。

其中,司马伷、王浑这两路起到的是牵制作用,他们在东线的淮南一带发起进攻,以牵制东吴的军事力量,使其无法增援西线。

而西线的杜预、王戎、胡奋三路大军的目标就是拿下东吴控制的整个荆州主要军事据点,以策应王濬的水师东下。

而东吴方面,对此是否有防备呢?

几乎是没有。

早在几年前,王濬在川蜀打造水师的时候,由于伐木建造战船,导致很多木屑顺着长江漂流到了下游的东吴境内,这些被当时的建平太守吾彦察觉。

吾彦由此认为西晋方面会从水路大规模伐吴,因此上书东吴朝廷,请求增强西陵和建平的防备兵力,同时要加固防御工事。

但孙皓根本听不进去,认为西晋方面根本没有能力突破长江天堑,十分麻痹大意。

吾彦十分无奈,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吾彦自己还是采取了一些防御措施。

他在长江的江面上横江拉起了一条又一条的铁索,接着又命人打造出大量的超级大铁锥,放置于长江水底,每根大铁椎足足有一丈长,锥心朝上。

古代那种木质的战船,一旦撞上这些大铁椎,必然扎穿船底,导致战船沉没。

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晋书》

图为西陵之战示意图,可看到建平、西陵地理位置

然而,这些措施看似可以对西晋水师的前进造成困难,可实际上一点都没有影响到王濬的行军速度。

为了对付江底的大铁锥,王濬特意赶制了一批巨型的木筏,然后制作出大量的稻草人,披上士兵的衣服放在木筏上。

接着挑选一批水性较好的士兵,乘坐木筏先行,这些士兵会提前找到铁锥的位置,然后引着木筏撞向铁锥。

木筏可能比较少见,竹筏平时比较多见一些,见过竹筏的人都知道,竹筏是用一根根主子,并排用绳子捆绑成一个长方形的物体,放到水面是漂浮着,可以当船使用的。

只是王濬这里用的是木棍制作的木筏而已。

最关键的是,木筏在撞上大铁椎之后,并不会直接解体,因为上面缠着很多绳子,很难解体的,不解体的话,它又沉不了,就算解体了,那一根根的木棍也一样不会沉。

木筏被大铁椎扎上以后,由于巨型的木筏受力面积很大,在江水的冲击力作用下,木筏就裹挟着大铁椎一起被江水冲走。

接着,为了对付横在江面上的铁索,王濬在战船上安放了又高又大的熔炉,然后往里面添加大量的可燃物,点燃之后,火势很大,高度足以抵达铁索的位置。

当战船行驶到江面铁锁的位置时,王濬就下令停船,然后利用熔炉中的火烧蚀铁索,等温度达到铁索的熔点以后,铁锁就会变软,这时只要两边的士兵像拔河一样拉扯铁索,它就直接断了。

就这样,吾彦精心设计的铁索和铁锥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就被王濬一一破解。

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晋书》

但吾彦是个硬茬子,王濬的军队攻打建平,始终无法攻克。

这时,王濬干脆绕过建平,率领水师顺江而下,一路攻破丹杨(今湖北秭归),接着在一天之内便攻占东吴军事要地西陵,然后一路攻破东吴沿途军事据点,双方还爆发大规模水战,结果陆抗的两个儿子也战败被杀。

为什么东吴的水师如此不堪一击呢?要知道,当年就算是曹操的精锐部队,也干不过东吴水师的。

这是因为此时王濬率领的水师一点都不比东吴差,此次伐吴的水师,并不是从中原调来的军队,而是从川蜀就近招募的军队,川蜀地区的水师,其实并不弱,加上王濬多年训练,此时战力很强。

不久之后,王濬的水师便逼近荆州重地江陵城。

而此时从荆州出兵的杜预兵团已经对江陵实施合围了。

但江陵城并不好打,当年赤壁之战时,周瑜率领东吴主力攻打南郡(和江陵是一个地方),愣是打了整整一年才打下来。

所以,杜预采取了新的战术,他并不急于攻城,而是派出一支800人的突击部队,绕开江陵城,迂回到江陵附近的乐乡,计划先袭取乐乡,断了吴军退路,再攻城。

这支小规模的军队趁着夜色渡过长江后,为了制造晋军主力渡过长江,大举进犯的假象,他们不仅在附近遍插旌旗,还放火点燃了巴山。

乐乡守将孙歆见此阵势,简直是坐卧不安,此时,王濬的水师也抵达乐乡附近,于是发起攻城作战。

孙歆只好硬着头皮率军出城迎战,结果被打得大败,晋军随即一路尾随者孙歆的败军,直接跟到了吴军大本营,随即一举袭取了乐乡。

攻克乐乡后,杜预立即下令对江陵发起总攻,不久便攻克。

随后,杜预兵团扫清了周围各个东吴军事据点,再往南攻略,夺取了荆南四郡,另外王戎从豫州出兵这一路也顺利攻占武昌(湖北鄂州),就此,晋军彻底占领东吴控制的荆州地盘。

至此,东吴的西线防御彻底崩溃。

另一边的东线战场,也是一边倒的局势。

王浑所统率的这一路十余万大军一路连战连捷,攻克东吴在长江以北的各个军事要地,东吴将领要么战败被杀,要么直接投降,晋军由此控制东吴在长江以北的地盘,随即挥师南下,兵锋直指东吴都城建业。

此时东吴皇帝孙皓才急忙派丞相张悌率军三万北上御敌。

大军出发后,张悌麾下将领沈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晋国在巴蜀训练水师很多年了,如今顺江而下,我东吴在西线无人可挡,晋军水师突破荆州防线后,顺长江而下,必然经过牛褚一线(安徽马鞍山一带,地处长江南岸)。

我军此时不宜渡过长江到北岸与晋军主力在陆上决战,而应该在牛渚一线布防,以逸待劳,若北岸的晋军来攻,没有水师的帮助,这一路晋军是无法突破长江防线的。

如果我们能在这里打败晋军,则可趁势一举收复附近的失地,再重新构筑防线,到时候西线的晋军水师顺流而下,我们还能继续挡住晋军。

可要是直接渡过长江与北岸的晋军决战,一旦战败,晋军必然趁势渡江,占领牛渚等地,到时候整个东吴就玩儿完了”。

谁知,丞相张悌却黯然神伤道:

“如今之势,东吴必然灭亡,这是谁都能预见的结果,东吴朝政腐败,苛捐杂税,早就失去了民心和军心,若我等在牛渚一线布防,虽然以逸待劳,可军心早就没了,而且晋军一路连战连捷,东吴军队早就心怀恐惧,我担心在牛渚布防的话,等晋军一到,我军在恐惧之下,恐怕尚未开战,就已经军心溃散了。

到那个时候,我们纵有3万兵力,到时候只怕士卒们就会原地解散,还谈什么抵挡晋军呢?

为今之计,只有趁敌军尚未抵达之前,我军的军心尚在,还有一些士气的时候,北上渡江,与敌军一战,方有胜算,若不幸战败,唯有一死报国而已”。

不得不说,张悌的见解非常正确。

当时东吴已经丢了荆州,长江北岸的地盘也接连被攻克,面对20万晋军六路出击,东吴军队早已人心惶惶,军心大乱,士气早就没了,东吴败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趁着还有那么一点士气,带着军队与敌军一战,方才有那么一点胜算。

而沈莹的建议,要是放在以前东吴内部团结,上下一致的情况下,当然是最佳建议,可要是放在如今东吴军心震恐的时候,所谓的以逸待劳,就会变成坐等投降。

因为在军心震恐,士卒被吓破胆的情况下,等敌军一来,恐怕军队就自动解散了。

就这样,张悌带着三万大军渡过了长江。

然而,张悌的军事才华太菜,被打得全线溃败,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东吴已然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这时,琅邪王司马伷率领的这一路大军也是连战连胜,直接打到了长江北岸,与东吴都城建业隔江对峙。

东吴皇帝孙皓此时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他手里已经没有什么兵力了。

但孙皓还是凑出了一万人规模的水师,让游击将军张象率军抵挡,结果张象看见晋军声势浩大的水师队伍后,被吓得当场投降。

孙皓在城楼中望见江上遍布晋军旌旗,晋军舰队规模盛大,浩浩荡荡,顿时变得十分惊慌,东吴朝野上下更是被吓破胆。

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濬,象军望旗而降。皓闻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晋书》

就在这关键时刻,东吴一个名叫陶濬的将领带着七千人马回援京城。

陶濬原本是被派去南方平乱的,结果走到半路就收到了晋军逼近东吴都城的消息,于是也管不了什么平乱的事情,直接率军回援。

面对惊慌失措的皇帝孙皓,陶濬却拍着胸脯保证能轻易击败晋军水师:

“川蜀的船只很小,只要给我两万人马,我就能打败晋军”。

陶濬显然是低估了晋军水师的实力,这要是放在以前蜀汉时代的话,由于蜀汉长期进行北伐,用不上水师,所以战船小,水师规模也小。

可现在王濬在川蜀训练水师长达七年,打造了大量高大威猛的战船,实力只比东吴强,而绝不会弱。

但孙皓眼下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于是把手里能用的军队全拨给了陶濬,令其率军抵挡晋军。

谁知,陶濬率军刚出发,他手底下的军队一夜间竟然自动瓦解,士卒不愿前去送死,纷纷逃散,只留下陶濬一个光杆司令。

陶濬从武昌还,即引见,问水军消息,对曰:"蜀船皆小,今得二万兵,乘大船战,自足击之。"於是合众,授濬节钺。明日当发,其夜众悉逃走。——《三国志》

就这样,东吴连最后的抵抗力量也没有了。

而王濬的水师舰队已经逼近东吴都城建业。

无奈之下,吴主孙皓只能写下三份降书,分别交给建业附近的三名晋军主将,然后按照古代的惯例,光着膀子,将自己反手捆绑,携带一口棺材出城投降。

王濬的水师登上岸后,由王濬出面接受了孙皓的投降,王濬也按照古代惯例,亲手给孙皓松了绑,然后一把火烧掉了那口棺材。

至此,东吴宣告灭亡。

事实上,东吴发展到这一步,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且是必然的。

西晋方面大举伐吴之时,由于昏君暴政、苛捐杂税,已经使得东吴失去了军心、民心、朝野上下之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东吴一样都没有,不亡还真就奇怪了。

而西晋攻灭东吴之战的整个过程,也是出奇地顺利,简直就是一路平推到东吴都城建业的,根本没有遇到过什么像样的抵抗。

这里面的原因,就是因为东吴丢了三样东西:军心、民心、朝野上下的人心。以至于整个东吴都处在一个离心离德的状态下。

当年蜀汉灭亡时,发生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哪怕后主刘禅都投降了,姜维依然试图力挽狂澜,不肯放弃,最后弄出一计害三贤,他自己也因此壮烈身死,满门被灭。

蜀汉将领罗宪,宁死也不肯投降趁火打劫的东吴,在永安城仅凭2000人马挡住了东吴数万大军长达半年的围攻。

和蜀汉相比,东吴似乎缺少了一股英雄气。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2 阅读:618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