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悲壮的对外战争:安西军的最后一战,完美诠释汉唐军魂

雁芙说历史 2024-09-20 14:56:57

808年,吐蕃大军包围了大唐在西域的最后一座孤城龟兹,那日,龟兹城内发生了一场无比悲壮的战斗。

在吐蕃人的强势进攻下,城门已经被攻破,就在吐蕃军队不断涌进城内之际,大唐最后一任安西大都护,已经白发苍苍的老将军郭昕,聚集了残存的将士做最后的战前动员。

校场上,一眼望去,下面站着的,是一群衣着破烂不堪、食不果腹、瘦骨嶙峋的大唐士卒,里面除了一些年轻士卒外,更多的是一群满头白发的苍老面孔。

他们是大唐最后一支安西军,已经追随郭昕在西域守卫了40余年,那些白发老兵从20多岁的青年壮汉到如今已是60岁开外的老头,却依然坚守在守卫疆土的第一线。

这时,只听郭昕说道:

将士们,眼下城外敌军步步紧逼,城池危在旦夕,40多年了,吐蕃人的进攻从未停止过,于阗失守,我们转战焉耆,焉耆失守,我们转战疏勒,疏勒失守,我们又转战到现在的龟兹,我们从未放弃抵抗。

诸位都是有气节之人,大唐的好儿郎,身为大唐将士,决不能向夷狄投降,做那些令国家蒙羞,让家族蒙耻的事情,所以我们坚守了40余年。

如今城门已破,龟兹已是西域孤城,陷落是必然的,我们再无退路,事已至此,我决意与敌军拼个鱼死网破,此战必死无疑,诸位害怕否?

话音刚落,下面响起了雄浑有力的声音:“不怕,不怕!”

郭昕听完,含着泪点了点头,随即大声喊道:“诸君,随我杀敌!”

就这样,在一片喊杀声中,白发苍苍的老将军郭昕带着一群白发老兵,本着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心态,向涌入城内的敌军发起了冲锋。

然而,面对如群蚁般源源不断涌来的敌军,郭昕所部终究寡不敌众,将士们在敌军重重围攻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很快便全体阵亡。

这一刻,大唐安西四镇彻底沦陷,安西军以全体阵亡的方式捍卫了自己作为大唐边军的尊严和荣誉。

从此,大唐安西军退出历史舞台,不复存在。

安西军虽然覆灭了,可他们的精神却成了不朽的存在,这种精神叫做“汉唐军魂”,最早在汉朝成形。

700年前,匈奴进犯西域,汉军将领耿恭以数千人之众,屡次挫败匈奴数万大军的进攻,但敌众我寡,最后困守疏勒城。

当时正逢汉明帝去世,朝廷无暇顾及西域,耿恭只能孤军坚守在这里。

在匈奴人的围攻下,城里的士卒每天都在减员,粮草也很快耗尽,而且匈奴人放出话来,许诺如果耿恭投降,便给他封王,金钱美女更是不在话下。

但耿恭不为所动,依然选择坚守,弹尽粮绝之时,他们甚至将弓弩上的皮革煮了吃,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活下来抵挡匈奴,唯独没有想过投降。

就这样,耿恭在西域以孤军挡住了匈奴人长达一年的进攻,直到汉章帝继位后,看到求援信,才派出7000汉军,日夜兼程,前往救援。

当援军击败匈奴人,进入疏勒城之后才发现,耿恭所部绝大多数将士已经战死,城内仅剩26人在坚守,由于弹尽粮绝,他们身上仅穿着单薄的破衣烂衫,个个形销骨立、憔悴不已。

援军士卒见此情形,无不动容,城内守军以士卒战死90%以上为代价,孤军坚守一年,终于等来援兵,人人激动不已,那一刻,两边的士卒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然而,他们从疏勒城返回玉门关途中,又有十几人倒下,最后仅有13人顺利抵达玉门关。

汉帝国为了一支人数不多的孤军,不惜派出7000汉军救援,是军事史上最早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而耿恭以孤军守卫孤城,宁死也不投降的气节,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在给朝廷的奏章中形容耿恭这种义重于生的气节时,说这是“不为大汉耻”。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史书中将苏武在匈奴牧羊19年不肯投降的气节与耿恭孤军守孤城的气节相提并论,称这是“不为大汉羞”。

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后汉书》郑众的奏章原文。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后汉书》

不为大汉耻,不为大汉羞,就是汉朝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以死报国是一种荣耀,投降敌军是给帝国和家族蒙羞、蒙耻。

后来汉朝亡了,这种精神却永久传承了下来。

700年后,历史重演,同样的情况,郭昕和他的安西军以孤军在西域守孤城,宁死也不肯投降。

然而,700年前的汉帝国正处于国力上升期,面对匈奴的进犯,有能力派出援兵救援耿恭这支孤军。

可700年后的唐帝国,已经国势衰微,河西走廊也被吐蕃攻下,唐帝国没有实力再收回河西走廊,打通去往安西四镇的通道。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唐朝方面构建“贞元之盟”,与周边的回鹘、南诏、大食结盟,采取围堵吐蕃的策略,回鹘、沙陀部落为安西、北廷提供了军事支援。

但吐蕃实力强大,西域的沙陀、回鹘部落很快被吐蕃击破,北廷都护府继而沦陷,安西都护府彻底成为孤军,只能独自抵抗吐蕃。

而彼时的唐朝,内有宦官干政,外有藩镇割据,朝廷大臣们忙着结成朋党,互相攻击,没有一兵一卒可以救援安西军。

郭昕和他的安西军最终只能孤军守卫孤城,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疏勒、于阗、焉耆先后失守,他们只能退守安西最后一镇龟兹。

最终,在吐蕃人的围攻下,龟兹被攻破,郭昕和安西军以全体战死这种无比悲壮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汉唐军魂。

安西军虽然从此覆灭了,但汉唐军魂却成为了不朽的精神。

在此后的历史里,南宋有文天祥宁死不降,有赵宋皇族800余人和10万军民跳海殉国之壮举,明朝有史可法、李定国,有孙承宗这些宁死不降的名将。

清朝晚期虽然软弱无能,却也有硬骨头左宗棠,还有在海战中拼着与敌军同归于尽而殉国的邓世昌等。

抗战爆发后,国土沦陷过半,敌我力量过度悬殊的情况下,依然有无数抗日志士抱着必死之心,与敌军血战到底。

两千年过去了,这种“不为大汉耻,不为大汉羞”的汉唐精神已然融入我们的血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0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