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字 | 陈飞翔
设 计 | 小宇宙
进入到2024年,车企之间,亦或说是行业之间的内卷,不再局限于技术或者价格,而向更深层次的挖掘,是车企在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特性,曾经的竞争策略在跟随时代的潮流不断变化,如今,过去的混乱即将明晰。
当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并非温暖的洋流,可以再容忍企业稳步向前,而更像汹涌的大海,鱼群集聚,但是同样极具地盘意识,在浪潮中不断竞争。
在互相的竞争中,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如约而至,在旧与新的迎来与告别中,本届北京车展的主题定为:“新时代,新汽车”。
而在2022年,没能举办的第十七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的主题是:“预见未来”。不过两年的时间,汽车行业有着太多的变化,未曾预见的未来,也有许多已经变成了现实,新时代与新汽车其实早已到来。
短短几年,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而燃油车备受考验。看似一边倒的局面,却在逐渐趋向平衡,从去年开始,围观众车企战略变化其实也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疯狂内卷的同时,燃油车也在迅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关于智能化、关于电动化,老牌燃油车企也有许多话要说。
老牌燃油车企和新造车企业之间的碰撞,已经持续了数年之久,他们之间的摩擦并不会因为行业转型与时代的变革进入发展期而有所缓解,而通过过去这几个月的数据显示,车企之间的竞争,车型之间的竞争,乃至于车企掌权人之间的唇枪舌战,都在进一步向外界表露市场竞逐的残酷。
潜移默化的片面认知,并不意味着变化就应该如期而至,而数据会反映出真实的市场状态。油电并存仍然会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而这早已成为行业的共识,更多的老牌燃油车企,也在利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等全新的时代特质,给予“明星产品”以全新的生命力。
的确,燃油车总会有被替代的那一天,但谁也无法准确预测那天何时到来,过程正在被经历着,谁也不能提前去将未曾体验的过程终结掉,燃油车的存在仍有极大的意义。
同样,跨国车企们也确实不再激进的推进电动化进程,奔驰在发布2023年财报时宣布:“将无法在2025年前实现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总销量的50%。由于电动汽车需求低迷,这一目标至少推迟到2030年。”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同样表示,推动传统燃油车与电动车成本、价格平行,还需要很多年时间,“因此,未来十年内公司仍将持续更新、换代旗下的传统燃油车矩阵。”
而苹果公司也被曝决定放弃电动汽车项目,曾经愿为之全力以赴的事业终被冷酷的事实打了脸,电动汽车的梦想对于许多车企来说仍是遥不可及的梦。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仓促禁售燃油车的目标终究是有些许不切实际的。
而放到当下的汽车市场竞争,对与错的博弈界限似乎不再分明,进与退的比拼被摆在公众面前、生与死的较量也不再只是车企之间的批判,关于技术、关于营销、关于品牌、关于价格等新一轮的竞争正在热烈打响中。
至少在当下,油电并进是老牌燃油车企最正确的战略方向,转型的阵痛期发生在每一个曾经辉煌过的燃油车企身上。而越来越多的合资车企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着“油车”不行这一不争的事实。
燃油汽车被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但真实的情况是,燃油汽车的生产与销售仍然拥有相当一片广大的市场。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国内乘用车累计零售量为2169.9万辆,同比增长5.6%。其中新能源775万辆,同比增长36%;燃油车1395万辆,同比下降6%。
新能源汽车势头真的很猛,猛到传统燃油车企都有点猝不及防,但是同样不应该忘记的就是中国汽车产业需求的基本盘没有变,燃油车的需求量依旧存在巨大的空间,最值得用户信任的民生车型、明星车型,依然还有燃油车绝对统治的领地。
燃油汽车智能化在给予燃油车以更大的生命力,而混动车型被广泛认可,也为许多传统燃油车企再添一条竞争的赛道。
如今的汽车竞争,呈现了多元化的态势,无论是油车,还是电车,亦或是混动与增程式,都拥有相当广袤的未来去完成新一轮的蜕变,所以在价格争战之下,技术成为制胜关键,而品牌在决定上限。
时代是宽容的,并不会遗忘每一个努力在正确道路上的人们,时代也是残酷的,被淘汰的就真的是被淘汰了,即使是起死回生的“众泰”们,至今也是继续的默默无闻。
过往被合资品牌把控的市场走势,也早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而中国自主品牌则在这个过程中强势崛起,以新造车企业为首,在中国汽车行业掀起一股电动化的青春风暴。
就在前不久,当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23年财报投资人沟通会上也点出,“未来三到五年内,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40%大幅缩减至10%,而其中的30%将由中国品牌填补。”不争的事实是曾经的豪强在竞争之下节节败退。
但是作为曾经的头部合资车企,例如上汽大众与一汽-大众,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等待仅剩的份额再被围剿,各自旗下的途观L Pro与迈腾的B9换代车型也在公众面前展示“燃油车智能化”决策的正确执行,而关于油电共存的平衡,仍在探索之中。
产业的发展趋势其实并不难判断,因为趋势的发展是明显的,没有人可以如此草率的抛出关于燃油汽车将死的激进论调,竞争、拉扯和并存才是未来的主旋律。
结语
作为汽车的生产者,没有阵营的区分,孰新孰旧也并不重要,终究是要以实力去问鼎。
舆论转向信号早已发出,油电并行的策略也在一次次竞争中被不断明确,在此消彼长之间,中国汽车行业的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