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东的行书对联在“全国第7届书法大展”中荣获“金奖”,这是当年画展中的“金奖”。这幅画是如此的简洁,十个字,与一些展出的几百上千字的手抄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国展展馆里,有不少作品都是靠着“蛮力”进入展览和获奖的,要么就是字体太大,让人看一眼就觉得恶心,要么就是字体太大,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
这个作家明显是想要“反其道而行”,不但用的字很少,词与词的间隔也很大,让整首诗显得舒朗。
可能会有人说,10个字就能拿到国展,这也太简单了吧?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书法,一笔下去,高下立判。
陈卫东的字,一般都是潇洒飘逸的,但是,他能拿到全国美展的冠军,会不会太过完美?
其实不是这样的:
首先,陈卫东字写得不够工整。
陈卫东在书法方面,对笔墨的使用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因此,他的作品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干”和“水渍”现象。
在历史上,最擅长运用涨墨的人,应该是王铎,他是明朝末年的一位书法家。陈卫东的墨汁,跟王铎的墨汁比起来,显得有些不受控制,就像是墨汁在宣纸上胡乱画出来的一样,少了几分郎朗的神韵。
陈卫东的“干”字,颇具林散之草书神韵。而林散之的毛笔,却是用的是毛笔,虽然是干枯的毛笔,但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相比之下,陈卫东那干枯的墨汁,就像是一支轻飘飘的毛笔,在空气中飘荡。
学古人的字,虽然有可取之处,但切不可只学其形,而失了其内在神韵。陈卫东的字,似有似无,似林散之,又似徒有其表。
其次,陈卫东的字写得不稳,
陈卫东对行书的结体很有见解,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例如,他的字体细长,又融入了隶书的结字特点,颇有趣味和古意。
书法的创作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学识和思想。由此可见,陈卫东的书法造诣之深,可谓博大精深。但就文字而言,其书法的综合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例如,有些隶书的使用,与行楷的配合略有生硬;字迹娟秀,笔锋灵动,却带着几分刻意卖弄的味道。
对联之所以不好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字不多,所以在书写上没有太多的变化。特别是用行草书写的对联,要表现出一种庄重高雅的气氛,而不显得呆板和拘谨,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陈卫东的这副获奖作品,在“小手段”方面表现得较为充分,但是总体的性情,离我们所期望的“正大光明”的楹联风格,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幅能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书法作品,肯定是有过人之处的。陈卫东这次参加“七次全国楹联展”,其突出之处也许就是墨法,字法之奇妙。
不过,这只是一种小技巧和小技巧,算不上什么大道。古往今来,能写出如此好字的人,恐怕非何绍基莫属。据史料记载,何绍基能在一天之内就能买到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