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文:寻找老银川支宁人记忆一,上海新村由来和银新路的修建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4-09-28 23:14:56

《支宁记忆》

威记

五湖四海一城聚,艰辛困苦几人数。

转眼芳华渐落尽,惟留初心心头矗。

威记刚到银川的时候逛老城,发现西塔后面附近一带的街巷里蛮多颇具江南风味的餐馆和店铺,比如“江南小吃”,“杭州小笼包”和“杭帮菜馆”、“旗袍店”等,那时候有些纳闷,银川地处西北,怎么这么多和江南有关的美食和店铺?

并且走在街巷里,还能听到几句带着江南吴侬软语味道的话音,让人仿佛走在上海里弄一样的错觉,这也越发引起了威记的好奇。

后来随着对银川的熟悉,才知道,原来这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的“支宁”热潮有关。

那时候,随着宁夏成立自治区,于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大军就来到了宁夏,其中来自江浙和上海,南京一带的青年也占很大一部分。后来作为三线建设的重地,宁夏的地理位置优势更加一下显现出来了,又迁入了非常多的外省人口。

他们为支援宁夏(银川)的各项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挥洒了热情和热血。

而很多“支宁人”来到银川后,需要安置,于是,在城西比较空旷的地方,就建起了平房,以安置这些人们。随着历史的发展,以江浙一带人们聚集的区域,就成为了如今的上海新村,这其中的细节,说起来就一匹布那么长了。

比如说,当年这些来自江浙一带的人们,除了进企业和生产厂房参加经济建设之外,还有的竟然还参加了“银新南路”(如今叫做“黄河东路”)的建设。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支修路的主力,竟然是一批教师!可谓知识分子当工人用。当然这也是因为历史原因的结果,如今读来只是觉得有些唏嘘罢了。

那时候,银川的发展重心是一路往西,尤其是如今的西夏区。为了交通往来需要,于是开建马路连通。也就是在老城和新城之间修筑一条“银新路”。

那时候,从上海来的三百多名上海支宁教师由于暂时分配不下去,于是被编入这个筑路大队里。当时的老城和新城之间,全部是唐徕渠排水形成的芦苇荡沼泽地和盐碱滩,施工之难,是如今以机械化施工的人们想象不到的。

三个月时间,他们克服了寒冷和饮食上的不习惯,硬是在老城和新城之间修筑起来了一条长六公里,宽十二米,路基填高约三米的马路!

后来,这些人们也通过了考验,在时间的流逝和沧桑变幻里,他们也成为了如今人们所说的“老银川”。

威记也在上海新村的小区门口看到一块铭牌,上面写着:

“当你服务他人的时候,人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致敬爱的支宁人。”

这句话说得似乎轻巧,可是其中却凝聚了这些“支宁人”的一生艰辛和荣耀。

威记凝视着那块铭牌,发现来来往往的人们少有注意到它的,有的更是熟视无睹,这也让威记有些感慨。正值夕阳西下,余晖透过树荫斑驳显得是那么的恬静和寻常,但仿佛每一道光芒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小区里只见两旁的老槐树依旧挺拔,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小区的居民们,或悠闲地坐在长椅上晒太阳,或三两成群地聊家常,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满足与对过往的怀念。

威记从他们的交谈中,捕捉到了许多关于“支宁人”的片段,那些从繁华都市远赴宁夏,用青春和汗水浇灌这片土地的勇士们,如何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用智慧和勤劳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建起了家园,也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这一刻,威记深刻体会到,那块铭牌上的话不仅仅是对支宁人无私奉献的颂扬,更是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

这份精神,如同银川老城的根,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滋养着后来者,激励着每一个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离开时,威记回头望了望那块铭牌,希望它能够一直矗立在门口,这份荣耀与艰辛,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和“支宁人”没有什么交集,可是也让威记也变得有些多愁善感起来。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0 阅读:0

桂临塞上聊历史

简介:喜欢历史,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