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大宋少年志》系列剧,其实都很难评。
能看,是肯定的。
《庆余年》编剧王倦的作品,基本不会令观众太过失望,是值得信任的。
很多人冲着张新成和周雨彤等明星演员去看,但也有不少观众是对王倦慕名而来的。
很明显,王倦绝对是此剧的亮点,大家应该都认可。
他写的许多台词仔细咂摸,味道都很够。
比如王宽这段关于少年的话。
《大宋少年志2》里全员智商在线,还常有扮猪吃老虎的惊喜,任何配角都可能是深藏不露的隐世高手。
一个局至少两个反转,而且每次任务都合理充实,绝对不会把观众当傻子,诚意很足。
相信看过《大宋少年志》第一部的小伙伴,都会明白上述评价的原因。
《大宋少年志2》继续由王倦掌控剧本,做到了原汁原味地延续前作的叙事风格。
七斋六子除了韦衙内之外全员回归,这个新面孔也利用演员脸摔地上后小景的一句“面目全非”给巧妙过渡了。
情节与第一部完全是无缝衔接的,开篇节奏就相当快。
火速赴夏之后,七斋接下宁令哥(此前化名丁二和米禽牧北)想干掉元昊的任务,元昊揭晓元仲辛身世之谜,新掌院陆南山和八斋出场,新开了薛映和韦衙内各自的感情线,赵简和元仲辛在牢内定亲,元家的立场和元父的亮相,寻找北河星等等。
一环扣一环,应接不暇。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这两部能挨着播就更好了。
《大宋少年志》是2019年的作品。
若是没有为了第二部专门去重刷第一部,那里面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瞬间从脑袋里把有效信息抽取出来。
虽然有反向介绍的剧情回顾,可也只能粗粗给个框架,许多人物和细节早已忘得差不多了。
叶秋臣为了能衔接上《大宋少年志2》的情节,前阵子特别去重温了第一部,并且专门写了篇长文去提高后续的理解效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我的号里搜索“大宋少年志”来看。
如今看来,当初我就预测了辛赵不宣在第二季成亲,还是蛮准的。
为什么开篇时,我就说这个系列剧很难评?
首先,多数观众是被剧情牵着走的,自主思考空间非常有限。
因为里面涉及的知识并非普通人所能掌握,唯有直白地喂给观众吃才能勉强消化。
而且,偶尔还会猜错背后的真相,比如我就一直误会厨房大娘是北河星装扮的。
略微有些挫败感。
没办法,不走寻常路就是王倦的寻常路。
再者,剧没播到大结局,猜不中后续的走向。
不像那些悬疑剧还能通过线索去猜猜凶手,这种只能看编剧怎么写怎么圆。
还有,前后作之间联系紧密,但播出时间相隔太久。
这可不像《二十不惑》那种换个年龄段就能续拍一段青春的手法,即便不看前面也对后续剧情理解起来没影响。
正因为《大宋少年志2》是一部此类型的续篇,所以痛点非常明显。
对新观众可以说不算友好。
像韩断章、元伯鳍(元仲辛哥哥)、韦卓然、刘生等等第一部出现并详细描写的人物,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新观众完全摸不到头脑。
不过像《大宋少年志》两部曲,卖的就是编剧王倦的招牌,以及前作的热度和人气。
王倦另外的《庆余年》系列剧也是一样,原始初衷都是专注给老粉来看的。
当第一部的关注度达到一定程度,或者观众对新故事的兴趣值极大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去认真回顾细节了。
况且,还有大批量的解读类自媒体,他们的视频与文章也能对一些不解之处进行查缺补漏。
如此来看,《大宋少年志》第一部的豆瓣分数7.8,24万+的人标记看过,应该是能利用相关优势去缓解痛点的。
最后,还想聊聊编剧。
每次看到王倦的名字能出现在编剧栏,并且被认可是“必出精品”的存在,就觉得特别欣慰。
要知道,韩剧那些爆款,很多都是源于同一编剧之手。
韩剧在未播之前,除了导演和主演之外,编剧也是观众们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国产剧在此却做得并不好,编剧似乎只被认为是改编小说IP的人,观众对他们的名字也不了解。
大多数情况下的话语权不够,往往是被各方势力牵着走,对情节上的把控也相当被动,心有余力不足。
真心希望大家能够对编剧这个领域再重视一些,毕竟那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导演掌大局,编剧造故事,演员来呈现。
叶秋臣现在看剧和看电影,都会下意识去关注编剧是谁,若遇到好作品时就将这些名字牢记在心。
比如《漫长的季节》编剧于小千。
久而久之,脑袋里自然就会储备一份小名单。
顺着他们的新作去看,就绝不会太差。
《大宋少年志2》继续追剧中,目前进度第13集。
期待更新。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