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峡石村,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兼职”做向环境中投放蚊子的工作,每周大约会投放约30万只蚊子,而且一坚持就是7年之久。蚊子在我们看来,绝对是百害而无一益,想方设法灭除还来不及呢,为何在这个村里,人们会主动投放蚊子呢?
投放蚊子的目的经相关媒体深入调查了解到,广东作为我国的南方省份,全年基本上温度都比较高,而且雨水充分,这就给自然界中的蚊子一个非常舒适栖息和繁衍的环境。大家知道,蚊子除了叮人以外,更让人感到厌恶的就是会传播多种疾病,在反复叮人的过程中,无形中加大了像登革热、疟疾等流行性疾病的传播范围。
每年,广东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都会定期发布登革热疫情监测信息通报,通过广州市最近的一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全市报告新增497例登革热病例,较上一周增加60例,环比增加13.73%。可以看出,虽然现在已经进入秋冬季,但广东依靠蚊虫传播的登革热病例仍然处于高发态势。
大家知道,预防登革热传播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蚊虫叮咬,传统的方法,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依靠使用杀虫剂、清除蚊虫滋生地等。而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峡石村的做法,则是使用了一种“以蚊治蚊”的方式,即通过人工投放经过“改造”的蚊子,达到限制自然界中蚊子增殖的目的。
“以蚊抬蚊”的方法“以蚊抬蚊”是一种创新的生物防治技术,从实施方法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蚊子培育与改造:科学家利用昆虫胚胎显微注射技术,将沃尔巴克氏体这种共生菌注入到蚊子(通常是白纹伊蚊,即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的早期胚胎中,从而培育出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经过精细的雌雄分离流程,筛选出雄蚊用于投放。这些雄蚊被称为“绝育雄蚊”或“益蚊”。
投放绝育雄蚊:在目标区域(如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峡石村)内,每周定期投放一定数量的绝育雄蚊。这些雄蚊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与野生的雌蚊进行交配。投放数量通常根据目标区域的面积、蚊子种群密度以及预期的防治效果来确定。
监测与评估:通过诱蚊诱卵器和成蚊诱捕器等工具,对目标区域内的蚊子种群进行持续监测。同时,分析抓捕的成蚊种类、数量以及雌蚊所产卵的孵化情况,以评估“以蚊治蚊”的效果。
“以蚊治蚊”的原理应用“以蚊治蚊”这种方法,其原理的核心即沃尔巴克氏体的作用。
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的共生菌,它不会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当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未携带该细菌的雌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发育或孵化率极低。这是因为沃尔巴克氏体在雌蚊体内会引起一种称为细胞质不亲和的现象,导致卵无法正常发育。
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可以逐步降低目标区域内的蚊子种群数量。由于雌蚊所产的卵大部分无法孵化,因此蚊子种群的增长受到有效抑制。当蚊子种群数量降低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热流行的密度时,就可以达到阻断登革热传播的目的。
与传统的使用杀虫剂、清除蚊虫滋生地等方法相比,“以蚊治蚊”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环保性。绝育雄蚊本身不会叮咬人、不会传播疾病,且投放的蚊子数量可控、范围有限,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都比自然界中的“土著蚊子”要小很多。
据相关媒体了解,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峡石村应用“以蚊制蚊”的生物防治技术7年以来,全村没有发生一例登革热病例,效果还是杠杠的。
“以蚊治蚊”有副作用吗?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以蚊治蚊”技术,即释放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子以控制蚊媒疾病传播的方法,也会存在潜在的或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
生态的影响:当运用“以蚊治蚊”手段压制传播疾病的埃及伊蚊时,也可能会对非目标群体的白纹伊蚊产生动态影响。这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其他生物种群的生存。
同时,在基因渗入过程中,有可能引入抗药性的基因。这可能导致蚊子种群对将来可能使用的杀虫剂或其他控制措施产生抗性,从而增加控制难度。
此外,转基因蚊子在交配中可能不占优势,导致野生蚊子数量反弹。例如,在巴西雅科比纳市释放蚊子后18个月,野生蚊子数量几乎反弹到释放前的水平。
技术的限制:“以蚊治蚊”技术需要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子,这涉及到蚊子的培育、运输、释放等多个环节,成本较高。同时,释放效率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地形等。
同时,对蚊子种群的持续监测和评估是确保“以蚊治蚊”效果的关键。然而,这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除此之外,应用这种方式,还有一个社会接受度的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方法,公众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以蚊治蚊”技术虽然具有创新性和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考虑其潜在的副作用和限制。为了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完善技术、加强监测和评估,并充分考虑社会接受度和政策法规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