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于人是一份闲情雅致,秋意甚浓,许多的花木萧瑟倦怠。爱花之人情何所寄?古代的爱花人每逢秋冬便在案头摆出几个雅致的小盆景,以盆掩花眠的寂寥。
养花之盆可不是随意取来的粗坯,其分门别类,也有高下等级。以景德窑、宜兴土、高资石为上等……盆中花下养苔如针,点以小石,谓之花树点景。
这种对花盆的研究始于宋代。宋代采取以文治国的理念,审美尤具人文气息。这一时期的瓷器摆脱了单一的使用功能,出现使用与陈设兼得的特殊瓷器。
后世历代也延续宋代的审美,着力提升花盆的精美程度,使得花盆成为宋代以来瓷器中的重要瓷器种类。
今天我们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花盆器型大,厚重,方正,成器的概率较低,且为雅器,这些要素都决定了它是瓷类收藏中的重要类别。
历代烧制的瓷花盆作为实用器具和陈设用器物,除了要有实用的功能外,还要具备独特的造型和漂亮的颜色,才能达到陈设的目的。钧窑的花盆完美地满足了这一要求。
我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见过一只宋钧窑玫瑰紫釉花盆,造型优美端庄,曲线起伏婉转,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铭文。器内壁灰蓝色釉与外表的玫瑰紫釉相映成辉,宛如一朵盛开的葵花,令人回味无穷。却不知什么样的花木配享此盘,翻阅诸多书籍也没有找到答案。
海棠式花盆也是宋代钧窑非常流行的花盆样式。一般来说为四瓣海棠式,造型优美大方。宋代哥窑花盆中也有四瓣海棠式花盆,只不过传世器物稀少,非常珍贵。
钧窑盆开启了花盆唯美的竞赛之路,随后明清时期的花盆在追逐秀雅的道路上奔跑“姿势”更加繁多,花盆形制出现了葵花式、菱花式、海棠式、折沿式、椭圆形、正方形、六方形、八方形、长方形等,大小不一,以适应不同的用途。
如六方花盆呈六方形,深腹,六足,传世器物多为青花器和绿彩器;八方花盆流行于明代,品种主要有青花、粉彩、五彩等;长方形花盆器内外分布有“蚯蚓走泥纹”特征,底部大多有五孔,十件为一套,器物底部多刻有数字“一”至“十”;仰钟式花盆呈仰钟形,通体施以天蓝窑变釉,造型古朴端庄,釉色瑰丽;梅花式花盆在清代十分常见,传世器物有清代天蓝地粉彩杏林春燕纹梅花式水仙盆。
由于秋冬北方花木倦眠,花盆中还出现了专门种植室内植物水仙的花盆种类。水仙盆属于瓷花盆中最有名气的一个种类,早在宋代水仙盆就已经出现,传世汝窑中有天青釉水仙盆等。明清时期的水仙盆造型更加丰富,如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倭角形、花口形等,品种多为青花器和粉彩器,特征清秀典雅。
瓷花盆美但不透气,只能种植不怕涝根的植物。而在赏析瓷盆之余,古代的爱花人也发现了紫砂由于独特的透气性和吸水性,除了用来制作茶器外,也很适宜用来制作花盆。
有了瓷花盆的制作经验,紫砂盆的造型也非常丰富,圆形、方形、海棠形、六角形、瓜棱形、竹节形……直径5厘米以内的盆称为 “掌上盆”、“豆盆”,5至10厘米的叫“小花盆”,10到20厘米的叫“案头盆”,20到40厘米的称为“三尺盆”、“七尺盆”、“兰盆”、“千筒”、“水底盆”等,40厘米以上则统称为“大型盆”。大盆宜庭院远观,小盆宜案头静赏,微盆宜手中把玩。
花盆上空白面积多,很适合刻绘、泥绘、贴花等装饰手法,因此大部分紫砂花盆都带有装饰,题材包括山水、花鸟、人物、诗文等,颇具文人气息。
除了瓷盆与紫砂这两类实用的主流外,历代花盆几乎涵盖了所有可用于制作的材料,如描金漆嵌象牙、翡翠、铜镀金嵌石、掐丝珐琅、剔红等,器型多样,甚是精美。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花盆是古人对花颜易逝的一种美好弥补,反映了伤感莫如珍惜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