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北京故宫发掘现场:挖出了大量文物,有个令专家激动的发现

六加七汗青 2024-03-14 15:30:40

专家来到发掘现场

这是一篇关于北京故宫考古发掘现场情况的文章。我们能从现场照片中,真实感受到北京故宫地下的真实情况。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始建于大明永乐四年(1406年),落成于大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朱棣从决定迁都北京那一刻开始,就决定要按照南京皇宫的规格来修建紫禁城。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然而,北京故宫历经600多年风风雨雨,尤其是成为著名旅游风景区后,需要定期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维护,比如升级地下排水设施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需要对特定区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北京故宫考古发掘现场

2015年7月到10月,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对隆宗门以西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当时这里即将要进行消防管道的铺设。

考古人员这次的考古发掘跟以往不同,首次向游客开放,大家可以随时来到现场观看发掘情况。隆宗门西遗址位于故宫隆宗门西广场北侧、内务府各司值房南侧,当时发掘的地面面积约62平方米。

笔者查阅当年发掘简报,有这样一段记录,“发现2处砖铺地面、1条砖砌排水沟、1道墙和门道基址、 3座砖砌磉墩、2处夯土夯砖建筑基槽、2处夯土铺砖建筑基槽、1处面积较大的素土夯筑层等遗迹。”

北京故宫考古发掘现场

不出意外,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御用陶瓷残片、明清城砖、琉璃瓦等文物。不过,有一个发现让明清历史专家、考古专家激动万分,这就是意外发现一处元代大内(皇宫)的宫殿地基遗址。

当时考古人员根据考古发掘原则,对地下进行了分层清理,最终发现了一组元明清“三叠层”遗迹。简单来说就是,最下层是元代遗迹,中间是明代遗迹,最上层是清代遗迹。从元代的夯土层的发掘情况来看,出土了布纹瓦、琉璃瓦、黑釉、白釉瓷片等文物,明显是元代的建筑风格,因为这层连一个明朝瓷器残片都没有。

专家来到发掘现场实地调查

当时发掘现场的领队徐华锋表示,“夯土铺砖层堆积的土质土色、包含物、建筑工艺等与慈宁宫花园东院遗址的夯土夯砖层明显一致,可早到明代早期;而素土夯筑层出土的布纹瓦、琉璃瓦、黑釉、白釉瓷片等遗物具有明显的金元时代风格。按照考古发掘‘就晚不就早’的原则,根据地层关系和包含物可以初步推断夯土铺砖层建筑基槽和素土夯筑层的年代为元代。”

这个发现为何如此重要呢?因为史学界对元大内(皇宫)在北京的具体位置,一直争议不断,尤其是元代宫殿的中轴线在哪的争议最大。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以金中都(北京)东北郊琼华岛一带水面为核心,修建新的宫殿,这就是元大都。

夯土层

元大都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之,让来到这里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瞠目结舌,他对元大内(皇宫)的描述更是令人心生向往。马可·波罗是这样描述的,“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赡,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

如今在北京故宫考古发掘现场发现了元大内(皇宫)宫殿的遗址,意义不言自明。另外,历史专家现场考察后,给出了一种说法:元大内(皇宫)宫殿遗址有一大部分被叠压在北京故宫的地下。

北京故宫考古发掘现场

目前比较被大家认可的说法是,明初朱棣当燕王时,他就将燕王府建在元大内(皇宫)里。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他将燕王府改成西宫。当正式决定迁都北京后,为了保护原来西宫的建筑,新建的紫禁城中轴线向东移。

总之,关于元大内(皇宫)跟北京故宫地下叠压的详细情况,或许永远难以考证了。

0 阅读:1

六加七汗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