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水浒传》的故事就像一场盛大的闹剧,前期各路绿林好汉各显神通,中期汇聚梁山意气风发,后期东征西讨却是屡屡吃瘪,到了征方腊时更是死伤惨重,你甚至都不理解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他为何要将这帮由他亲手捧起的梁山好汉打落深渊?
而更让人不解的其实是作者赋予武松与鲁智深的结局,哪怕其他好汉的结局不佳,也不该拿这二人开刀才是,所以为何就连武松与鲁智深也不得善终?
一、悲剧结局
《水浒传》原著最后一回中,作者是用一首《满庭芳》概括了梁山好汉们的绿林生涯。
(武松、鲁智深剧照)
说是:“罡星起河北,豪杰四方扬。五台山发愿,扫清辽国转名香。奉诏南收方腊,催促渡长江。一自润州破敌,席卷过钱塘。抵清溪,登昱岭,涉高冈。蜂巢剿灭,班师衣锦尽还乡。堪恨当朝谗佞,不识男儿定乱,诳主降遗殃。可怜一场梦,令人泪两行。”
曾经的他们是“豪杰四方扬”,最后的他们却是“令人泪两行”。
这是为何?哪有故事的结尾是“主角不得善终”的道理?
其实若你有此一问,那多半是没读过《水浒传》原著,或者说,压根没认真读原著,因为作者施耐庵其实从来就没有“捧”过梁山好汉,他不过是客观地去描写这帮生活在乱世中的狠人是如何在绿林中谋生的。
是的,所谓的客观,就是无论是梁山好汉的好,还是恶,都被他写了出来。
比如林冲上梁山时,就看到了那水泊梁山有多恐怖。
说是:“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乱芦攒万万队刀枪,怪树列千千层剑戟。濠边鹿角,俱将骸骨攒成;寨内碗瓢,尽使骷髅做就。剥下人皮蒙战鼓,截来头发做缰绳。阻当官军,有无限断头港陌;遮拦盗贼,是许多绝径林峦。鹅卵石叠叠如山,苦竹枪森森如雨。战船来往,一周回埋伏有芦花;深港停藏,四壁下窝盘多草木。断金亭上愁云起,聚义厅前杀气生。”
(宋江剧照)
这哪里像是好人住的地方?正经人会把人皮做成鼓,把头发当麻绳?
显然,这就是一帮魔头呀。
后来的剧情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那李逵杀人如麻,连百姓斗杀,邓飞吃人肉,吃得眼睛都发红了,因此得了“火眼狻猊”的名号,戴宗欺压百姓,甚至连宋江当初落入他手中也被他敲诈过一番,所以你可以说他们是“能人”,却不是什么“好人”。
因此作者赋予这帮人相对凄惨的结局,那也说得过去。
不过武松和鲁智深的形象是相对正面的,凭什么他们也不得善终?
二、英雄落幕
当然,回答“为什么”之前,应该先回答“是不是”。
那武松和鲁智深的结局算是善终吗?
在笔者看来,谈不上,那鲁智深是在征方腊结束没多久就突然暴毙了。
书中只道:“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下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
(武松剧照)
你看,鲁智深之死简直莫名其妙。
而武松就更惨了,别看他后来是活到八十岁才死,但作者让他被那包道乙斩断一臂,其实也就让他的心死了,毕竟在那之后,武松就再没出手过,甚至就连宋江都说“武松断了一臂,已成废人”。
换了其他人,这或许没什么,可武松是什么人?他可是如同天上降魔主的杀神,他是在景阳冈徒手打虎的狠人,如今却成了宋江这草包眼中的废人,他该有多伤心?
比起身体上的伤痛,自尊上的折磨对于武松而言才更让他痛苦,因此他的余生都是在无尽的折磨中度过的,谈何善终?
(鲁智深剧照)
所以作者为何会写出这样的故事?
不妨从书中最特殊的三位好汉的名字来分析,是的,笔者所指就是梁山上仅有的三位女将。
三、三位女将
也不知施耐庵是不是被女人伤过,《水浒传》中的女子几乎就没几个算是好人,因此在多数人看来,除了梁山梁山的三位女将算是形象相对正面之外,书中就没几个好女人。
当然,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即便是上了梁山的这三位女将,也谈不上是什么好人,毕竟那孙二娘曾经干的就是杀人越货的事,而顾大嫂在祝家庄连无辜的侍女都杀,也不是什么善茬。
不过那都不重要,重点是作者赋予她们的名字,似乎就已经暗示了梁山好汉的悲剧结局。
先看排名最高的扈三娘,她这扈通“护”,护谁?自然是皇帝,梁山好汉接受招安之后,就成了为皇帝卖命的棋子。
(梁山女将剧照)
接着是顾大嫂,她这顾通“雇”,也是一个意思,他们只是皇帝的雇佣兵,甚至连正规军都算不上,必要的时候,是可以被舍弃的。
再到排名最末的孙二娘,她那孙通“损”,这也是在暗示梁山好汉的命运最终多半是离不开悲剧的,征方腊一役,果真是十损七八。
如此看来,武松和鲁智深固然是英雄好汉,但他们也是梁山的一员,作者没让他们直接战死,而是一个圆寂,一个断臂后活到八十,已经算得上是对他们这两个英雄人物的优待了。
武二爷出家,已经是善终了。作者都特么不敢黑武二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