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三朝重臣,一生以刚正著称,谁能想到居然会是卖国贼

军楼史书 2024-11-06 04:40:52

康雍乾三朝重臣,一生以刚正著称,谁能想到居然会是卖国贼

在清朝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特殊的重臣,他曾以廉洁奉公、不畏权贵的形象深得康熙帝的赏识。在雍正继位之初,他又以忠心耿耻、稳重持重的姿态赢得新君的信任。到了乾隆时期,他的家族地位更是如日中天,与皇室联姻,权势显赫。他的一生被史书记载为忠臣典范,被后人视为清廉正直的楷模。然而,谁能想到,这位看似刚正不阿的重臣,却在一次重要的外交谈判中,出卖了国家的利益?他是如何从一个被康熙誉为"清官"的廉吏,变成了一个为利益出卖国家的卖国者?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马齐的家世与仕途起步

马齐出身于满洲正黄旗富察氏,这个家族在清初就已经显露头角。他的祖父哈什屯在顺治年间担任内大臣,是朝廷重臣之一。哈什屯在任期间恪尽职守,为巩固清朝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平定李自成余部的战役中,他多次献计献策,使朝廷很快平定了这场动乱。

马齐的父亲米思翰更是一位著名的能臣,在康熙朝担任户部尚书。当时正值三藩之乱,朝廷军需紧张,米思翰日夜操劳,四处筹措军需物资。他经常通宵达旦处理公务,甚至在寒冬腊月里亲自督促军需运送。就在吴三桂叛军被击溃的关键时刻,米思翰因积劳成疾,突发重病,最终死于任上。

康熙帝得知米思翰病逝的消息后非常痛惜,特地下旨抚恤其家,并给予厚葬。正是因为父亲的这份功劳,年轻的马齐得以通过荫生的身份进入仕途。这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入仕途径,许多功臣之后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步入仕途的。

马齐初任山西布政使时,恰逢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朝廷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廉吏推举活动。这次活动的起因是康熙帝为表彰直隶巡抚于成龙的清廉政绩,下令各地推举当地的清廉官员。在众多被推举的官员中,马齐因其任职期间的表现尤为突出。

当时山西正面临严重的旱灾,许多地方颗粒无收,灾民流离失所。马齐在任期间,不仅积极组织赈灾,还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救灾措施。他减免了灾区的赋税,并开仓放粮,设立粥厂救济百姓。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其他地方官员借机侵吞赈灾物资时,马齐却严格监管救灾物资的发放,确保每一份粮食都能送到灾民手中。

这些政绩很快传到了康熙帝的耳中。康熙派人暗访山西灾区,发现马齐确实做了不少实事。加上当地百姓对他的好评,以及其他官员的推荐,马齐很快就进入了康熙帝的视野。这次推举成为了马齐仕途的重要转折点,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之后不久,马齐就被调往京城,开始了他在中央的仕途。随着他步入仕途的高峰期,一个关键的机会即将到来,这就是参与调查权臣明珠案件的任务。这个任务不仅考验着马齐的政治智慧,更将决定他未来的政治走向。

二、康熙朝的政治崛起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一场席卷朝野的反贪腐风暴开始了。这场风暴的核心人物就是当时的权臣明珠。作为满洲正白旗的重臣,明珠在朝中势力庞大,手下掌控着大量官员。其中,湖广巡抚张汧和荆南道道员祖泽深就是他一手提拔的心腹。

这两名官员在任职期间,肆意敛财,横征暴敛。他们不仅强征额外钱粮,还与地方豪强勾结,欺压百姓。当地民怨沸腾,多次有人向朝廷上书弹劾。起初,康熙派遣钦差大臣色楞额前往调查。但色楞额到达当地后,却被明珠的势力所震慑,不敢深入调查,反而为张汧和祖泽深开脱。

此时,马齐和于成龙被康熙派为第二批钦差大臣。两人到达湖广后,立即展开了细致的调查。他们走访当地百姓,收集证据,很快就查明了张汧和祖泽深的贪腐行为。在调查过程中,他们还发现色楞额收受了明珠的贿赂,故意包庇这两名官员。

马齐和于成龙将调查结果如实上报康熙。证据确凿,康熙立即下令将张汧、祖泽深和色楞额三人逮捕法办。这次案件的查处,也成为了康熙削弱明珠势力的重要契机。不久后,明珠被彻底罢免,其在朝中经营多年的势力网络被彻底瓦解。

马齐因在此案中表现出的刚正不阿,被康熙提拔为左都御史。正是在这个位置上,他遇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参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当时,中俄边境问题一直是朝廷的一大心患。在条约签订之前,马齐向康熙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条约应该用满、蒙、汉、俄、拉丁五种文字签订,同时要派遣汉族官员参与谈判。

这个建议得到了康熙的高度认可。在索额图率领的谈判团中,马齐作为重要成员参与了整个谈判过程。这次外交经历让他对沙俄的政治、外交策略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为他日后在中俄关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埋下了伏笔。

随后几年,朝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本的两大权臣明珠和索额图先后倒台,马齐和康熙的舅舅佟国维逐渐成为朝中新的实权人物。到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两人已经完全取代了明珠和索额图的地位,成为康熙朝中后期最重要的两位大臣。

然而,就在马齐权势达到顶峰时,一场意想不到的政治风波席卷而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被废,朝中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九子夺嫡"之争。这场争斗不仅关系到皇位继承,更影响着每一位重臣的政治前途。马齐在这场风波中的表现,将为他日后在雍正朝的政治生涯埋下重要伏笔。

三、雍正朝的权力巅峰与暗中勾结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康熙驾崩。在这个关键时刻,马齐作为朝中重臣,与隆科多、鄂尔泰等人一起,成为了支持雍正登基的重要力量。雍正即位后,马齐因在储位之争中的表现,被任命为总理事务王大臣,成为了朝廷最核心的决策者之一。

在此期间,一个名叫萨瓦的俄国使臣频繁出入北京。表面上,萨瓦是为了处理中俄边境贸易事务,但实际上他与马齐建立了秘密的往来关系。两人经常在北京城外的会同馆秘密会面,有时甚至深夜长谈。这些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其他官员的注意,但在马齐的权势庇护下,这些质疑的声音很快就被压了下去。

随着中俄边境贸易的扩大,马齐开始利用自己的职权,在边境贸易中谋取私利。他在恰克图等重要贸易关口安插亲信,暗中操控茶叶、皮毛等重要商品的贸易配额。这些亲信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收购商品,再高价卖给俄国商人,从中赚取巨额差价。这些非法所得通过复杂的渠道,最终流入了马齐的私囊。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马齐还与西方传教士建立了特殊的关系网。当时在京的传教士郎世宁、李国梁等人,不仅精通西学,还掌握着大量来自欧洲的信息。马齐借着与传教士的交往,不仅获取了欧洲各国的政治动态,还通过他们将一些朝廷机密传递给了沙俄方面。

雍正五年(1727年),马齐在朝中的地位达到顶峰。这一年,他的长子被封为一等侍卫,次子也被任命为内务府员外郎。他的几个女儿都嫁入了显赫的满洲贵族家庭,其中最受宠的小女儿更是被选为皇子福琛的侧福晋。这些联姻进一步巩固了马齐在朝中的地位。

然而,就在马齐家族权势如日中天之时,一场意想不到的变故正在酝酿。雍正六年(1728年)初,沙俄派出了新的使团前来北京,要求重新划定中俄边界。这次谈判不同于以往,沙俄方面带来了详细的地图和大量的文件资料,显然是有备而来。马齐作为总理事务王大臣,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次谈判的主持者之一。

这次谈判最终导致了《布连斯奇条约》的签订,而这份条约的内容,却暴露了马齐长期以来的种种隐秘行为。在谈判过程中,俄方展示的某些机密文件,竟然与朝廷内部的讨论内容高度吻合,这绝非偶然。更重要的是,谈判中的一些关键条款,明显对清朝极为不利,而这些条款恰恰都是经过马齐之手确定的。

四、《布连斯奇条约》的背叛内幕

雍正六年(1728年)的这场中俄边界谈判,从一开始就显得不同寻常。俄方谈判代表切尔卡斯基带来了一份详细的边界划分方案,其中包含了许多本应属于清朝机密的信息。这份方案不仅详细列出了中俄边境地区的地形地貌,还准确描述了清朝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布防情况。

更令人震惊的是,方案中还提到了几个从未对外公开的战略要地。这些地方都是清朝为了防范俄军可能的入侵而特意设立的隐秘驻防点。这些信息本应该只有朝廷核心大臣才能接触到,却被俄方完整地呈现在谈判桌上。

在为期三个月的谈判中,马齐主持了多次重要会议。每当涉及到边界划分的关键问题时,他总是采取退让的态度。比如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划界问题上,俄方提出要将整个河道都划入俄国境内。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对于跨境河流,应该以河道中线为界。但马齐却同意了俄方的无理要求,使清朝失去了重要的水运通道。

不仅如此,在恰克图贸易区的划分上,马齐又做出了重大让步。他同意将原本属于清朝的几处重要商站划给俄国,这些商站不仅位置优越,还控制着通往蒙古的重要通道。这一决定直接导致清朝在后来的边境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一个意外发现上。雍正六年八月,一位负责边境驿站的小吏发现了一封可疑的信件。这封信是用蒙古文写的,经过翻译后发现,这是马齐的心腹与俄方联络人之间的秘密通信。信中不仅提到了大量军事情报,还详细记录了马齐与俄方的秘密交易细节。

这封信很快被呈报给雍正帝。雍正立即派出密探调查此事。调查发现,马齐不仅在谈判中暗中出卖国家利益,还长期通过边境贸易渠道与俄方进行利益输送。他利用职权之便,让其亲信垄断了边境贸易的重要商品,如茶叶、皮毛等。这些商品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俄方,而获得的利润则通过复杂的渠道输送到国外。

更重要的是,马齐还将大量军事情报出卖给俄方。这些情报包括了清朝在边境地区的兵力部署、防御工事的具体位置,甚至连年度军需物资的调拨计划都被泄露。这些信息对清朝的国防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雍正得知这些情况后,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他命令调查人员继续收集证据,同时密切监视马齐的一举一动。这种谨慎的做法是有原因的,因为马齐在朝中根基深厚,贸然处置可能会引起朝局动荡。而且,此时《布连斯奇条约》的谈判还在进行中,过早暴露对马齐的调查可能会影响到谈判的进程。

五、覆灭与震惊朝野的审判

雍正六年十月,《布连斯奇条约》正式签订的第三天,雍正下令逮捕马齐。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极具策略性:一方面条约已经签订,不会因此影响中俄关系;另一方面也给了马齐一个麻痹大意的机会,使他无法事先转移罪证或者安排后路。

逮捕行动由大学士隆科多亲自指挥。当天凌晨,禁军包围了马齐的府邸。马齐正准备出门上朝,却被禁军拦住。与此同时,另有一支人马搜查了他在京城各处的房产。这次搜查收获颇丰:在其书房的暗格中发现了大量与俄方往来的密信,地窖里藏有数箱金银财宝,更有许多用特殊墨水书写的密码文件。

随后,雍正成立了专门的审案委员会,由大学士蒋廷锡担任总办。审讯过程中,马齐起初还试图狡辩,声称自己只是为了促进中俄贸易往来。但当审案官员出示了那封被截获的蒙古文信件时,他的抵赖之词就不攻自破了。

更令朝廷震惊的是,审讯揭露出一个庞大的间谍网络。马齐不仅自己与俄方勾结,还在边境各个重要关口都安插了亲信。这些人以商人、驿卒等身份为掩护,实际上都是为俄方收集情报的密探。他们通过复杂的联络渠道,将清朝的军事、政治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俄方。

雍正七年正月,审案委员会向雍正提交了第一份审讯报告。报告详细列举了马齐的三大罪状:一是泄露国家机密,将军事部署等重要信息出卖给俄方;二是在边境贸易中中饱私囊,造成国家巨大经济损失;三是在《布连斯奇条约》谈判中,故意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让步。

这份报告还揭露了一个惊人的细节:马齐不仅收受俄方贿赂,还在国外秘密积累了大量财富。通过对其家仆的审讯得知,他早在康熙年间就开始在俄国秘密购置产业,并派遣心腹前往打理。这些财产的总价值,据估计超过白银百万两。

雍正七年三月,审判最终结束。雍正下令将马齐凌迟处死,其家产全部充公,家人则发配边疆。这个判决在当时的朝野上下引起了巨大轰动。马齐的案件成为清朝历史上著名的卖国案例,他的下场也成为后世官员的警示。

就在行刑的前一天,马齐在狱中写下了一封长信。信中详细交代了他背叛朝廷的全过程,以及与俄方勾结的来龙去脉。这封信被保存在军机处的档案中,成为研究清代对外关系的重要史料。第二天,行刑在京城西市举行。在行刑结束后,马齐的尸首被悬挂示众三日,以儆效尤。

0 阅读:8

军楼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