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晖说|"专利申请,选快车道还是慢车道?预审与优先审查背后的利弊真相"

企信知识产权 2024-04-01 16:15:12

在创新的世界里,专利就像一座座守护创新成果的城堡。但要从图纸变为现实,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建城”过程,这就是专利申请与审查。为了缩短这个过程,专利界开辟了两条“快车道”——预审与优先审查。然而,就像开车上高速一样,虽然速度提升了,但也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今天,我们就带您深入了解这两条“专利快车道”的运作机制、优势以及可能带来的隐忧,让您在决定是否“上路”时,心中有数。

专利快车道怎么开?

预审流程

想象一下,您拥有一项新颖的发明,希望尽快获得专利保护。这时,您可以选择驶入“预审快车道”。首先,您需要向设在全国各地的专利保护中心提交申请,它们就像是专利界的“安检站”,对您的发明进行初步审查。如果您的发明顺利通过“安检”,就会被迅速送入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正式审查。预审流程对不同类型的专利有着不同的“限速”:发明专利大约需要2-6个月,实用新型专利只需15-30天,而外观设计专利更是能在3-15天内完成审查。

优先审查流程

如果您觉得预审还不够快,还可以申请“优先审查快车道”。但要注意,这需要您主动提出申请,并给出合理的理由(比如涉及国家重大利益、节能环保等),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像是这条快车道的“交通指挥官”,审核您的申请后,符合条件的专利就可以驶入。发明专利在这条路上,45天内就能收到首次审查意见,一年内有望结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则在两个月内就能到达终点站——获得专利权。

快车道的优势

节省时间

无论是预审还是优先审查,最大的优点就是大大缩短了专利审查的时间。对于急于保护创新成果、抢占市场先机的企业来说,这两条快车道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提前纠错

预审流程就像是对专利文本的一次“体检”,在正式审查之前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避免了后期反复修改带来的麻烦,有利于提高专利质量。

快车道的隐忧

创新信息公开早

驶入专利快车道,意味着您的创新成果可能会比预期更早公之于众。比如,发明专利在进入实质审查前,通常需要公开申请文本。这就像在对手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们有机会窥探您的研发动向。

影响后续改进专利

创新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次迭代优化。如果您过早公开了某个版本的专利,它就可能成为后续改进型专利的“绊脚石”。比如,改进方案要想获得专利权,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展现出显著的创造性,而这对于一些小规模的创新来说,难度不小。更糟糕的是,有些改进可能并未被早期专利完全覆盖,结果这些有价值的创新成果白白流入了公域。

审查压力大,专利质量受影响

专利快车道对审查员、代理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以及发明人来说,都是一场时间的赛跑。以发明专利预审为例,答复审查意见的期限仅有10个工作日(第二次甚至只有5个工作日),稍有不慎就可能错过时机,专利申请只能“降级”到普通审查。这种紧迫感可能导致各方在短时间内难以对专利保护范围进行充分考量,可能导致专利“缩水”,虽获授权,但维权时却发现“城墙”不够坚固。

主动修改权受限,本国优先权难再主张

走上专利快车道,就意味着您需要放弃主动修改专利文本的权利。这就好比您在建城堡时,一旦决定了设计方案,就不能再做大的改动。而且,一旦专利“城堡”建成(即获得授权并登记),您就无法再主张本国优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12个月,外观设计6个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您根据市场变化或审查意见调整专利布局的空间。

结语

专利预审与优先审查就像专利界的“双车道高速公路”,既能让创新成果更快获得保护,也可能带来创新信息公开早、影响后续改进专利、审查压力大导致专利质量受影响以及主动修改权受限等问题。企业在选择是否驶入这两条快车道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创新战略、市场环境、法律需求以及对专利质量的要求,做到既要“快”,也要“稳”。毕竟,专利不仅是创新的“护城河”,更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在专利申请的道路上,我们追求的不仅是速度,更是方向与质量。

1 阅读:2
评论列表
  • 2024-04-01 16:28

    各位看官,你们怎么看?

企信知识产权

简介:明晰产权边界,倡导原创风尚,你身边的知识产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