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长一些的人大概会记得,我们的太阳系是有九大行星的,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但事实上从2006开始,太阳系就只剩下八大行星了,因为原来排行老九的冥王星因为质量和体积都太小,且自身的公转轨道也不干净,被天文学界从行星降格成矮行星了,只是由于这件事并不是很出名,所以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
不过随着冥王星的被除名,有关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的传言却并没有消失,因为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都表明,在荒凉的太阳系外侧似乎真的有一个未知的引力源,它目前被天文学界称为X行星。
虽然目前还没X行星的真身,但包括冥王星在内的类冥天体们的公转轨道已经出现了异常,只是由于那里距离地球太过于遥远,地面天文台鞭长莫及,所以关于X行星的研究一直都还处于理论阶段,并没有实际验证过。
然而哈佛大学和黑洞计划(BHI)的科学家们,却大胆假设X行星并不是星球而是一颗小质量黑洞,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荒凉的柯伊伯带以外的物质密度很小,根本没有足够的物质去凝聚成一颗能被称为行星的天体。
因此遵循如非必要勿增实体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后,太阳系边缘存在一颗小质量黑洞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因为黑洞尤其是小质量黑洞,本身是很难被天文望远镜发现的,但它的质量也很容易就达到行星的质量,引力也很容易就跟地球这样的星球相仿。
根据计算,如果太阳系外侧真的存在着一颗能用引力影响周围天体的黑洞,那么它在具备10倍地球质量的同时,自身的大小仅相当于一颗橘子或者苹果。
如此小巧玲珑的黑洞置身于广阔无垠的太阳系外侧,也难怪天文学界迟迟发现不了第九行星的踪迹了。
但这颗假想中的黑洞真的无法被发现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任何黑洞都会不断吞噬周围的物质来维持自身的稳定,小质量黑洞也同样如此,所以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准备通过吸积耀斑来定位这颗传说中的黑洞。
所谓吸积耀斑,指的是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内的小型天体在接近黑洞并被黑洞吞噬时,会首先被黑洞的引力撕碎成原子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强辐射,而这种辐射就代表着黑洞本身。
所以只要找到太阳系边缘的吸积耀斑痕迹,就能大致定位这颗橘子大小的黑洞。
遗憾的是以目前的技术观测能力,对太阳系外侧的搜索每周只能进行两次,能不能找到黑洞很大程度上全看运气,而且最重要的是,关于第九行星属于黑洞这一猜想,也并非所有天文学家都这么认为,还是有不少天文学家认为第九行星真的是一颗行星的,甚至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尼比鲁星。
他们这么想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根据霍金辐射以及黑洞蒸发理论,质量越小的黑洞霍金辐射越强蒸发越快,就算真的存在橘子体积的10倍地球质量黑洞,在太阳系边缘那种物质极其稀薄的地方也不可能找到足够的物质吞噬。
所以小质量黑洞在太阳系边缘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被霍金辐射不断带走自身质量,短时间内就在宇宙中蒸发了。
其实第九行星也好,小质量黑洞也罢,天文学界目前对于太阳系外侧,尤其是冥王星附近的情况知道的还是太少了,迄今为止也只有新视野号探测器掠过冥王星并拍摄过照片,更早时候的旅行者系列探测器虽然也经过了柯伊伯带,但碍于技术限制以及能源不足,并没有对这片远离地球的荒凉地带进行过细致探测。
但如果未来真的有探测器在这里发现了传说中的第九行星或者黑洞,那么这将是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内取得的最大突破,至于很多人担心的小型黑洞靠近地球则根本不会发生,因为黑洞本质上也是一种天体,它也会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影响,不会随意改变自身的轨道。
最后希望天文学家们加大力度,早日破解太阳系边缘的第九行星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