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人民”,究竟是“何方神圣”?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3-02-24 12:53:58

自古以来,“人民”一词曝光率是非常高的,不论是封建王朝时期的帝王将相,还是当今社会的各国领导人,“人民”可谓是出口最多的一类词。

对于封建王朝而言,作为占比人数最多的一类群体,人民是统治者不能忽视的一种力量。历史上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前进发展,都少不了人民的身影,也离不开人民的推动作用,故而李特的流民大营,轻易推翻了西晋的统治;隋末农民起义,也轻易撼动了“一代枭雄”杨广的江山。

也正是认识到人民的强大力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兴起了以民为本的儒家学说,第一次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执政思想,其用意便是告知封建王朝统治者:人民才是你执政的根基,千万不能忽视。

也正是在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孜孜不倦的劝说中,再慑于秦末农民战争的可怕威力,终于使得后代统治者充分认识到人民对于稳固王朝统治、传承一姓江山的重要性,故而“得民心者得天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等“民”言万古传诵,以“民”为本的儒家学说也成功“罢黜百家”,成为了治国理政的第一思想。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显然应了那句网络语:嘴巴很能说谎,身体却很诚实,历代王朝末期的苛捐杂税、鱼肉百姓之举简直罄竹难书,无数老实巴交的“人民”吃不饱饭、衣不遮体,最终不得不反,于是很多王朝均是在人民的“吃他娘、穿他娘”的叫嚣声中灭亡了。

由此可见,虽然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均将“人民”挂在嘴边,历代封建士大夫均拍着胸部保证“救民于水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很显然,封建王朝统治阶级口中的“民”仅是一种政治上的概念,并没有实际做到惠泽天下,尤其是普通人。

说得直白一点,在封建王朝时期,“人民”是一种政治色彩很强烈的词,它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态度,拥护统治阶级的,那就是“人民”,可以享受统治阶级福利,反之就是普通人,生存自理。

那么封建王朝的“人民”,究竟是“何方神圣”?

这方面还是老祖宗严谨,虽然“人民”的意思不听便懂,但封建王朝还是给了“人民”一个十分清晰的定义:士农工商,士绅、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统称为“人民”。

不过这种分法也很奇怪,因为熟悉历史的人都很清楚:士绅与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完全不是一类人,主要原因是士绅不用纳粮,还能拥有田产、享受国家薪水。因此士绅在普通老百姓面前,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对农民颇为嫌弃的样子。

更奇怪的是,正如《雍正王朝》所言,士乃四民之首,是“民”这个阶层绝对的代言人,是民意的代表,是统治阶级笼络的对象,故而士绅日子过得特别悠哉,经常提着鸟笼出去遛鸟,在茶馆里谈天说地,剩余的工作便是笼络官员阶层,跟他们搞好关系,以期步入统治阶级。

这样一梳理,封建王朝的“人民”,究竟是“何方神圣”就很清楚了,它是一种政治色彩很强的术语,具体而言指的就是“士”这个阶层。统治阶级之所以选“士”作为民的代言人,也是看准了他们很识相,懂得对自己摇尾乞怜,知道谁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谁才是他们的主子。

反之,再看看老实巴交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死命干,干活的目的也仅是蝼蚁偷生、过上小日子,丝毫不睁眼看看谁才是他们的领导;至于商人,因为中国自古重农抑商,商人重利轻义,名声早就臭了,即便他们富甲天下,也入不了统治阶级的法眼。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