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不仅是静止的展品
更是活生生的传承
跟随我们的脚步
走进这些世代相传的故事里
让非遗成为你旅行中最生动的记忆
01
非遗工坊
巩义非遗工坊位于巩义市图书馆负一楼,通过“非遗+研学”的模式,引导青少年拿起工具亲身体验河洛剪纸、巩义木雕、牡丹香包、河洛金石传拓的乐趣,聆听传承人讲解非遗文化及制作技艺。让他们在一系列非遗研学中,用实践、手工、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匠心精神,感受、体验着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河洛剪纸
剪纸早在我国汉、唐时期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现今主要分布于河洛镇、站街镇、康店镇、鲁庄镇、回郭镇、米河镇、大峪沟镇等地。千百年来,河洛剪纸延续不断,经久不衰,与河洛的民俗、民风关系密切,在人民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河洛剪纸十分讲究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尤其是动植物,在吉祥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内容分为:四季节令、婚丧嫁娶、刺绣花样、环境装饰、民间故事、吉祥用语、谐音图饰等。
其色彩上分为:单色、彩色、套色、衬色、拼色等若干种。
剪纸技术上将剪纸、刻纸、撕纸、烫纸和几种形式相互结合,融会贯通。
巩义木雕
传承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作品主要分为农具、建筑、家具、陈设四大类,所用工具皆为自制。表现工艺有:砍、刮、钻、铲、深浅雕、镂空雕等十几种技法。尤为突出的是菱形耙、多层镂空花墩、斜阳刻、阴肩榫卯。跨越三个时期的“康百万庄园”雀替上的双层螭虎卷草纹、檐下狮子盘绳多层花墩;家具上的方汉纹、凤毛麟角、双面雕螭虎献寿等实物都属巩义当地所独有的文化符号,至今还在活态传承。凿子也由早期约几十种演变至今的上百种,工艺也从双层雕刻变为多层雕刻。
牡丹香包
距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采用牡丹花、丹皮、苍术、山奈、菖蒲、川芎、辛夷、艾叶等几十种香料调和而成,具有芳香提神,辟邪祛秽,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牡丹香包纯手工制作,在制作工艺、原材料、包装等方面不断改进,力求精益求精。从造型上看,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状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立体造型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河洛金石传拓
以宣纸紧覆在金石器物的文字、图案上面,然后用墨拓制。因在传拓过程中有一套技术方法,故名,亦称“打拓片”。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传拓技术发明于汉代,成长于唐代,极盛于宋元明清。金石传拓是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三位一体的高层次艺术门类,也是记录中华河洛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02
山木·境研学基地
山木•境研学基地,位于巩义市夹津口镇韵沟村,四面环山,花园式庭院水流潺潺,参天古树相依百年窑洞,环境清幽,四季有景。
基地内研学项目种类丰富,有扎染、古法造纸、柴窑陶艺等非遗研学体验;有农家老豆腐生产等农耕研学体验以及天然大峡谷、嵩阴原始森林等自然科学探索研学体验等。
03
河洛文化手造研学基地手造
河洛文化手造研学基地位于东区嵩山路巩义白瓷艺术中心。
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底蕴与手工创作的魅力,体验造物之美,是把非遗文化和传统手艺相结合的艺美空间,现场体验陶艺制作、活版印刷、掐丝珐琅等项目。
踏上非遗之旅
在这里
与古老技艺重逢
成为非遗故事的讲述者
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份子
来源:美丽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