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的姜伯驹院士直言: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住了自己的脖子!初听觉得有点言过其实,再听觉得不无道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各种合格人才。但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多是游戏高手,是泡妞高手,是一睡不醒的废才。毕业即失业,企业都不相信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做什么,一切岗位都需要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一切免谈。
为什么和刚毕业的大学生谈工作经验?是不是有点故意刁难的味道?还真不是,教育本来就不只有理论教育,还应包括实践教育,但我们的大学教育偏偏缺失实践教育。理论教育好操作,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加一张嘴就可以多快好省地解决一切。而操作实践教育对老师的能力是方方面面地考验,费时费力还费经费,效果还可能乱七八糟。我们的老师奔着怎么省力怎么教,不“多事”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
学生呢?也觉得经过苦恼的高考,好不容易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该给自己放个假了。家长也认为孩子已经读大学了,也算有出息了,就没有必要再逼着孩子学习了。老师更认为到了大学阶段,并且是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后留下来的优秀人才,自学能力和学习自律性都高人一等,没必要天天管着学生。所有人都觉得大学生的学习“应该如此”,但恰恰不是如此。说句过分一点的话,有些大学可以说营造了一个“学习空窗期”,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内容都有。在这样的大学里,娱乐至上,快乐至上,读大学就是潇洒走一回。四年时间,玩都没玩够,哪里顾得了学习?反正学校为了声誉,不会不让毕业,能混张文凭就行。
我们的教育还有个怪现象:不卷大学卷中学,因为大学没有升学压力,所以不卷;因为中学有升学压力,所以往死里卷。我们让未成年人承担竞争压力,在旧知识堆里翻来覆去炒剩饭,考脑筋急转弯,考背诵默写,考规范工整。我们让成年了的但刚刚智力发展完全的大学生学会自由发挥,学会减压减负。我们把对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搞反了。中学生管得太严,规矩太多,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大学生管得太松,放任自流,该有的创新思维和学术规范没培养出来。
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松后严,先简单后复杂,先自由后规范的过程。把这个过程搞乱了,教育岂能不出问题?考与学不匹配,该狠抓的阶段采取宽松教育,该柔性教育的阶段采取高压手段,未成年人承担成年人的压力,成年了反而轻松了。这样的后果就是许多偏才、怪才被拦在了高考之外,许多智力一般、创新能力一般的“听话”学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