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于谦...我说的不是那个说相声的于谦而是为大明续命的大功臣,
而大明王朝最为重大的损失就是于谦的冤死。这位干过好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其中打赢保卫战,使明朝的政局稳定下来,可以说是居功甚伟。但我们都知道各代名臣能享有声誉从来都不是在生前而是在——死后。
史书上对于谦的冤死描写为“死之日,天下冤之”啥意思呢?就是说这天下人对于谦的冤死看不过眼。不过这所谓的天下人包不包括哪些跟于谦在同一时期的官僚们呢?
据说在于谦死后有一位叫做朶儿的人偷跑到于谦行刑的地方祭奠于谦,这个人是曹吉祥的部下而曹吉祥是于谦冤案的制造者之一。他得知自己部下祭奠于谦十分生气用鞭子狠狠抽打朶儿,但是到了第二天朶儿还是跟昨天一样去祭奠于谦。还有一位叫做陈逵的都督为于谦收尸,并将于谦葬在北京城西。后来由于谦的女婿朱骥将于谦归葬到了当今杭州西湖南边的三台山麓当然也有人说是于谦的儿子于冕做的不过问题不大,总的来说就是站在于谦这一边的只有于谦的亲人、朶儿以及陈逵。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在处死于谦这事上面要么比大拇指要么就是声带落家里了,而这件事的主谋是徐有贞、石亨以及之前提到的曹吉祥,点头的是朱祁镇而给于谦定的罪是“谋逆罪”具体是怎么谋逆的呢?说是“意欲迎立外藩”这个意欲就很有意思,类似岳飞当时的“莫须有”,而当时这种局面只能说明皇帝想杀这个人以及朝堂上的文臣武将都不觉得杀于谦有什么问题,我们现代都知道于谦是个大忠臣那我们把思绪往回推,一个拥有如此能力的忠臣要被处死居然没人为他发声,仔细推敲一下当时的官场环境...不好说啊。而现在对于于谦的评价大多为都是说他是清官是挽大厦之将倾的英雄,
但是!他有这十分严重的人格缺陷,无法与同僚建立友好关系到处树敌,以至于被陷害时孤立无援。哎?似乎逻辑十分顺畅没什么问题,这类评价不仅仅是对于谦历史上很多品德高尚的英雄好像都有类似的评价,官场上讲厚黑学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是这么搞像话么?打个比方现在要办事各种送礼,送礼送的久了这有人觉得只要让我办事就得送礼哪怕是我指责内应该办的事情,你不送礼那就是你不会做人,你这?不混淆是非么?家里脏了你就强迫这别人跟着你一起脏,别人不想并且要把家打扫干净你不帮还要害人家是吧,这种人那不心理扭曲嘛?
我们回到于谦本人身上,他自幼饱读史书,并崇拜文天祥,他23岁中进士24岁就被授为监察御史,到于谦28岁时汉王朱高煦在山东谋反,
被平定后明宣宗朱瞻基让于谦宣布朱高煦的罪状,他把朱高煦说的趴在地上瑟瑟发抖,到后来他被外放为官,而他主政过的地方百姓对他的口碑颇高,于谦在官场的升迁全靠个人的能力,但他能成为重臣则是因为一个机遇,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东怂恿下,率军亲征瓦刺结果没打过被抓了,当时整个明朝上下都慌完了,而于谦则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措施比如怒斥迁都言论、组织打赢北京保卫战、主张朱祁钰登上皇位等等。而经过这一历史事件于谦官职迅速上升很快就当上了兵部尚书,而他到底有多忠诚呢?可以说于谦在当时的情况下就算结党营私,挟天子而令众臣都问题不大,但他选择极力说服明代宗应回明英宗朱祁镇,但却不成想正是这一举动却酿成日后的杀身之祸,于谦被杀后负责抄家的官员没有发现什么金银财宝,倒是在一间上锁的小屋子里发现了明代宗赐予他的蟒袍、宝剑等各种纪念品。讽刺的是在于谦死后八年明宪宗继位直接给于谦平反了,那是各种荣誉加身,而当初那群官僚个个上表推进这事热烈程度好似他们个个都是于谦的挚友见不得于谦背负罪名,皇帝需要忠臣,所以必须要为蒙冤的忠臣平凡以此来激励别的忠臣来为自己出力,如同鲁迅先生所言古代历史满篇都是所谓的“仁义道德”但其实充斥着“吃人”,而我们人类能从历史上学到的教训就是——人不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