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为何滑向乱世?小皇帝、大豪族以及引爆全部矛盾的边地

盼丹聊历史 2023-12-13 14:36:02

古代中国,皇帝很重要。

传统社会的底层逻辑是:皇帝拥有一个国家。皇帝是主体,国家是客体、是皇帝的所有物。

现代社会的底层逻辑,则颠倒过来。它是国家拥有一个国王或总统,国王或总统是国家的所有物。

所以,理解王朝兴衰、帝国强弱,就必须放在传统社会的底层逻辑之中去思考。

在这个逻辑下,那种把皇帝当成客体对待、当成工具评判,就没啥意义。皇帝愚蠢混蛋,王朝很可能啥事没有,甚至照样强盛。皇帝英明神武,王朝很可能走向衰落,甚至四分五裂。

皇帝发挥不发挥作用,其实关系不大。真正有关系的,是皇帝的地位稳不稳固。而东汉,偏偏在这个问题上持续不断地出问题。

简单概括,就是小皇帝太多。

东汉法统承认的皇帝,一共12个。第一个光武帝,活了62岁;第二个汉明帝,活了48岁;还有最后一个汉献帝,活了54岁。中间的皇帝,寿命长的也不过30岁。也就是说,中间全是小皇帝。这种情况下,皇帝的地位就不可能稳固。

小皇帝无法处理朝政,那只能由太后处理朝政。但太后岁数也不大,那只能由太后的爸爸或哥哥处理朝政。

所以,东汉外戚势力特别强大,甚至强大到成为东汉的政治传统。

为啥董卓一直跟董太后攀亲戚?只要坐实外戚身份,那董卓执政的合法性就有了传统加持。

小皇帝是会长大的。他不想当傀儡,他想把权力夺回来,那靠谁去夺?只能利用身边儿人,也就是宦官。

宦官不能生育子女,起码少了篡位的野心。宦官还跟自己朝夕相处,非常适合密谋一些夺权的暗黑勾当。所以,东汉宦官势力也很强大。

于是,也就有了“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简单理解。实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皇帝不“亲小人”,他怎么夺权?

因为地位不稳,所以才“亲小人”,皇帝得靠“小人”夺权啊。

在当时,小人和贤臣,不是道德概念,而是具体概念。小人是宦官以及依附宦官的官员,贤臣是士大夫出身的官员。

既然要夺权,那皇帝为啥不去依靠士大夫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小皇帝“亲贤臣”岂不更名正言顺、更正大光明?

关键就是这个正大光明。

皇帝地位稳固,自然可以用正大光明之臣、行正大光明之政。皇帝地位不稳固,所以必须去干一些不那么正大、又不那么光明的事情,那还怎么正大光明?

再者,皇帝在宫中、外戚在朝中,皇帝也找不到可以信赖的士大夫。士大夫资源,即便没被外戚垄断,也被外戚阻遏。

外戚执政,怎么看怎么都不正义,为啥成了东汉的政治传统?

肯定是有士大夫帮忙抬轿子、吹喇叭啊,把本不那么正义的事渲染得非常正义,甚至讴歌成东汉的政治正确。然后,皇帝还怎么相信士大夫?

不说外戚问题,也不说宦官问题,这两个问题直接与小皇帝相关。所以,接下来说士大夫,具体点儿就是豪族士大夫,不是豪族基本成不了名士,也成不了士大夫。

在东汉,士大夫才是系统性势力,渗透进帝国的每一根毛细血管。外戚仅是庙堂一点,虽然很核心、能成势,可一旦被干掉,那就彻底凉凉。宦官能不能成势,主要看皇帝,皇帝让他成他就成,皇帝不让他成他就成不了。

但,士大夫,也就是豪族士大夫,可不一样。

首先肯定干不掉,士大夫是东汉官僚的绝对主体,甭管是外戚掌权还是宦官掌权,甚至皇帝夺权,最终都要拉拢和控制士大夫。

其次与皇权高度捆绑,没有皇帝的背书和授权,士大夫官僚无法行使权力;但没有士大夫行使权力,皇帝的权力就是空中楼阁。

虽然干不掉、离不开,但皇帝与士大夫官员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张力。

皇帝无论是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是拥抱恶俗的低级趣味,只要脑子正常,那他肯定希望长治久安。

简单说就是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儿,往低了说也要有起码的生存保障。

所以,皇帝不喜欢官僚搞腐败,更不喜欢官僚搞特权。古代中国,没有立法、司法、行政的划分,但历朝历代都有一个强大的监察部门,在东汉是御史大夫下的刺史系统。这些六百石小官,就是皇帝派来监督你们这些两千石太守的。朝廷的法纪,管官员的不比管老百姓的少,甚至有“王法治官不治民”的说法。

在皇帝的理想中,自己的皇权是可以世袭的,官僚系统应该是开放的。所以,皇帝特别愿意给“小人”以机会。你看汉献帝跟吕布的关系,就能理解这个道理。汉末军阀中,吕布最忠于汉献帝。在汉献帝心中,也只有吕布最值得信赖,至于那些士大夫官员,简直就没一个好东西。

这是皇帝的想法,那士大夫们呢?

凭啥皇帝的权力能世袭,我的权力就不能世袭?虽然我是临时工,但我想转正啊。即便不能直接转正,那就通过资源代际输送争取间接转正。

所以,宦官有“咱们家”的儿子,比如曹操,士大夫也有“咱们家”的儿子,比如袁绍、袁术,等等。

为啥汉末魏晋出了那么多闪闪发光的“名士”?

你吹我家少爷、我吹你家公子,造出声势之后,那就我提拔你家公子、你提拔我家少爷。这么一通折腾,国家是废了,而名士却多如牛毛。但仔细想想,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士们,除了喝酒嗑药发段子,他们到底干了什么利国利民的大事?

西汉的时候,皇帝地位稳固,所以还能压制士大夫。汉武帝用了13个丞相,撤职的撤职、杀头的杀头,没几个能有好结果。皇权稳固,皇帝才能这么霸气。而东汉皇帝呢?被逼无奈,只能搞党锢,对士大夫们实施地毯式轰炸,但最后也没炸服。

恰是在东汉,士大夫不仅实现了权力的代际传承,中央出现了累世公卿,如袁绍、杨修他们家,地方出现了家世两千石,如公孙瓒、陆逊他们家,基层出现了“世仕州郡”“世为郡吏”,刘备他们家其实就是,而且还实现了抱团对抗皇帝、甚至对抗朝廷。

帝国东部的世家大族们,早就把地方看成了自家地盘,不满意皇帝限制自己,更不满意朝廷约束自己。董卓甫一掌权,东部郡县立即集体讨董。名义上讨伐董卓,实际上取消皇帝和朝廷的控制,然后才能地方自治。

卖官鬻爵成为东汉的政治特色。问题是皇帝为啥要卖官鬻爵?

内部是豪族士大夫隐匿人口,导致国家税基减少。其实,东汉的经济要比西汉还好,但财政不如西汉。简单说就是国家真没钱。

外部则是边地问题持续不断,特别是西北的羌人叛乱。断断续续上百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只能总打仗、老花钱。

但问题是钱从哪出?

东汉内部的典型特征就是国弊家丰,国家真没钱、豪族真有钱。

本来没钱可以过穷日子,但西域要不要、凉州要不要,北方草原可以不要,但要不要管。

按照士大夫的意见,那就全都不要。但对皇帝来说,这完全不能接受。西域还好要一点儿,但没了凉州和关中,洛阳就成边地了,直接成了天子守国门。天子守国门,听着霸气。实际是真得没办法,只能强充“霸气”。

所以,东汉皇帝只能通过卖官鬻爵维持国家行政的正常运转。不是真没办法,东汉皇帝就是再笨再荒唐,也不可能把三公高位拿出去搞拍卖。你能相信哪个国家能拍卖国家总理吗?东汉就这么干,而且干了不是一次。

至于东汉的羌乱,之前说过,这里就不多说了。只需要提两个人就行:

一个是张奂,桓帝时的护匈奴中郎将。外戚大将军窦武和豪族士大夫陈蕃发动宫廷政变,要彻底肃清宦官。但关键时刻,张奂站了宦官,于是宦官赢了,党锢之祸变本加厉。

第二个是董卓,算是张奂的部下,灵帝时的并州牧、凉州兵的掌门人。外戚大将军何进和豪族士大夫袁绍发动宫廷政变,要彻底肃清宦官。何进死了、宦官肃清,但摘桃子的就是董卓。

边地不仅老花钱,而且还搞出了足以决定东汉政治走向的政治势力,也就是西凉军事集团。正是因为西凉军事集团的介入,东汉帝国的全部矛盾才瞬间爆发。东部富裕地区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摆脱皇帝、摆脱朝廷的口实,然后就集体闹独立、搞自治。在豪族士大夫看来,东汉皇帝和东汉朝廷就是压制自己美好理想、限制地方经济发展的恶势力,是早该被消灭、早该被取缔的约束。

但约束也是保护。

放弃约束,也等于放弃保护。消灭了皇帝、取缔了朝廷,东部富裕地区不是自由自在的发展,而是陷入了残酷不断的军阀混战。中国北方损失了四分之三的人口,几千万人或死或亡。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古代王朝,基本搞定三件事就能长治久安。一是朝廷,大家别折腾;二是内政,百姓别起义;三是边地,胡人别做大。

但这三件事,东汉一件也没搞好,全都出了问题。

朝廷是小皇帝不断,外戚宦官士大夫三角相杀,全是既暗黑又暴力的权力斗争;内政是皇帝和豪族士大夫连年斗法,两次党锢将近二十年,最后斗出了黄巾起义。边地是持续不断地出问题,却持续不断地解决不了,甚至还搅乱了朝廷和内政。

0 阅读:22

盼丹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