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刘绎,是江西的最后一位状元,但他为何始终不想当官呢

现今如日中天 2024-11-04 10:45:16

众所周知,古代科举考试非常不容易,如果高中状元,那更是登上宝塔的顶尖-凤毛麟角。可是我们今天故事主角:清朝的刘绎,虽然历经千辛万苦,成为江西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但他却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样,去做官且奔美好前程,反而是早早地辞官归隐,专心从事教育行当。本文将与您共同探讨其中的奥秘。

刘绎画像

一、年少好学闻名,近不惑中状元

刘绎,字瞻岩,于1796年出生,是江西永丰人。他年少即好学,以文章闻名乡里。乡试通过后,于道光六年(1826)赴京参加廷试,名列一等,以知县任用。

道光十一年中举、十五年(1835)殿试,接近不惑之年的刘绎中一甲第一名进士,后高中乙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正式踏入仕途。十七年,入值南书房,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道光十七年,刘绎又以三品京堂的官衔任山东学政,督学期间,他推行“劝课条规”,鼓励学子读书,一时之间,山东学风大振。然而,就在仕途一片光明之时,刘绎却萌生了退意。

永丰县城的状元府

二、辞官原因及意图

刘绎的辞官之心,早在年轻时便已显露端倪。据记载,刘绎在赴乡试前,其父曾告诫他:“如果你一不小心考中了举人,被推举去外地做官的话,不要轻易答应。”

刘绎将父亲的话铭记于心,后来果然考中举人,被任命官吏职位时,他特意挑选了一个教职工作,请求留在江西本省。这份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成为他日后辞官归隐的重要原因。而世道混乱、政府腐败无能,则是刘绎不想做官的根本原因。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政府软弱无能,竟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刘绎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多次上奏,反对赔偿烟款与战费,主张治国应先培植元气,关键在于得人才,发展经济、固民心。

刘绎扇片笺本

可是,刘绎的忠言并未得到朝廷的采纳,反而因触怒权贵而屡遭排挤。这使他深感报国无门,故无意仕进,于是以父母年老需要尽孝心为由,辞去官职,回到永丰老家隐居山林,奉养双亲。

三、辞官隐居后的作为

综上所述:刘绎的辞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深知官场险恶,自己性格孤傲,不善逢迎,难以在官场中立足。更重要的是,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渴望将一身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学子。

因此,当白鹭洲书院因战乱而破败不堪,吉安府准备重新聘任山长时,刘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出任白鹭洲书院山长。白鹭洲书院是江西三大书院之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永丰县城的状元楼

刘绎出任山长后,秉持“默承渊源,推阐往绪,昌明正学,鼓舞善类,以省察躬行为本,经明行修为要”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庐陵人才。他亲自授课,以身作则,将一身所学倾囊相授。同时,他还积极筹措资金,修缮书院,使其焕然一新。在他的努力下,白鹭洲书院再次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刘绎在白鹭洲书院主讲十余年,期间还兼任青原书院山长,两所书院均因他的到来而焕发新生。他擅长书法,所书“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刻于白鹭洲书院门前石柱上,成为书院的一大景观。

刘绎还为白鹭洲书院所撰楹联“陵谷经几迁,此地依然为砥柱;江河同万古,斯文有幸见回澜”更是寓意深刻,气势不凡,被书院珍藏。除了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外,刘绎还致力于地方志的编修工作。

刘绎进修族谱表

同治年间,江西巡抚刘坤一修《江西通志》,委托刘绎任总纂。同时,《吉安府志》、《永丰县志》也相继编修,刘绎均被委为总纂。他凭借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为地方志的编修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绎的一生,虽然仕途短暂,但他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贡献却是深远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风范,成为后世学子的楷模。他的辞官归隐,更是体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官场腐败的深恶痛绝。

结束语:

在高中状元后,刘绎之所以始终不想当官,并非因为他缺乏才能或志向,而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性格和兴趣更适合在教育领域发展。他热爱教育,渴望将一身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学子,这种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成为他辞官归隐的重要动力。同时,他也对官场腐败深感失望,不愿同流合污,因此选择了辞官归隐这条道路。

刘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职位的高低或财富的多少,而在于我们能够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刘绎虽然未能在官场上大展宏图,但他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却让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状元刘绎雕像

本文由“如日中天”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0 阅读:5

现今如日中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