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将军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粟裕和陈赓同在上海治疗休养。
这天,陈赓闲来无事,便与粟裕聊天,他笑着说道:
“粟裕老兄,你可知道,在战场上你是个无师自通的将才,但若论政治斗争,我看你还得多下点功夫。”
陈赓之所以这样说,自然也是为粟裕的政治前途感到可惜。
要知道,自1958年粟裕被免去总参谋长一职后,直至他离世,他再未涉足军界。
然而,这并非因为中央对他失去了信任,更多的是由于粟裕身体长期抱恙,健康问题成为了他远离军旅生涯的重要原因。
粟裕曾头部重伤其实,早在解放前,粟裕将军的身体就没那么好。
粟裕将军由于早年受伤,三块弹片一直在头中未被取出,导致他一直有头痛的问题。
1948年,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粟裕将军的头疼问题愈发严重,经常一痛,便犹如刀割火烤。
但他为了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役,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指挥岗位上。每当头疼难忍时,他便用冷水刺激自己,以保持清醒。
终于,当参谋报告邱清泉被击毙,淮海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时,粟裕将军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微笑。连续奋战七天七夜的他,疲惫至极,一睡便是数日。
1950年,当毛主席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时,他心中已有让粟裕将军担任志愿军司令员的想法。尽管粟裕将军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但毛主席仍寄望于他能够担此重任。在给粟裕将军的电报中,毛主席深情地嘱咐他要安心养病,中央期待着他的康复归来。
然而,到了10月,粟裕将军的病情并未好转,头疼问题愈发严重。面对日益紧张的朝鲜战局,毛主席不得不忍痛放弃粟裕将军这个最佳人选。不久后,毛主席亲自安排粟裕将军前往苏联接受治疗和休养。
粟裕将军一生六次负伤,尤其是两次头部受伤,给他带来了长期且频繁的头疼问题。在他的回忆录中,粟裕将军描述了头疼发作时的痛苦,如同针刺一般。为了缓解这一症状,医疗保健部门为他研制了一种专门用于缓解头疼的仪器,但效果并不理想。
1958年,粟裕将军卸任总参谋长职务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病魔抗争,长期处于休养状态。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他始终关心国家大事,心系军队建设,展现了一位老将军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粟裕最后的请求1984年2月5日,粟裕因为病重而离开了人世。
粟裕因病逝世后,他的夫人楚青向党中央传达了他的遗愿:“在我死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我曾战斗过的地方,比如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的土地上。我想,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粟裕与楚青
粟裕之所以会留下这一遗愿,与他多年的军旅生涯有关。就拿安徽来说,1934年12月,粟裕作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参谋长,在安徽黄山附近的谭家桥地区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中红军损失惨重,许多同志壮烈牺牲。
粟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怀念着那些与他并肩作战、为国捐躯的战友们,希望死后能与他们同在。
党中央尊重并执行了他的遗愿,成立了“骨灰撒放小组”,将他的部分骨灰撒放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其中包括安徽黄山。
1984年4月28日,粟裕的部分骨灰被葬在黄山附近的后山坡上,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只是简单地安放骨灰并栽上了几棵松柏,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军事家。
然而,粟裕的这一遗愿从提出到实现,却经历了20年的时间。
这主要是因为粟裕在那几年,曾受到错误批判,虽然后来得到了平反,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些同志对于帮他撒骨灰的事,多少有所顾虑。
直到1994年,《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发表文章,明确指出粟裕受到了错误批判并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才为粟裕的名誉彻底恢复提供了依据。
粟裕将军的一生,是对党忠诚、对国家尽责、对人民奉献的生动体现。让我们一起,感恩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