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说》连载五十五

宁静致凡 2024-05-08 09:02:41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现代汉语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

新说

婴儿在襁褓中安享母乳、睡眠,一切忧患不能靠近他,与外物以天性相对待,各种害兽不去伤害他。老子说毒虫不蛰赤子。他的意思是,具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婴儿处于无私无欲的生理状态,无贪争之念,无相害之心,不会威胁到其他生物的存在和发展,所以就没有竞争对手来加害他。因此,老子说毒虫不蛰赤子,意思是顺应自然的人没有危险。

刚刚出生的孩童,无疑是最纯朴、最善良的,因为除了一些本能的需求之外,他们没有其它的欲望。无欲则真,无欲则善,无欲则刚。然而,这样的状态又能持续多久呢?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沉浸在这个染缸里,有多少人能做到五毒不侵呢?德(良心)确实是个奇妙的东西。具体描述出来,德就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不过它一定是带有人类原始状态的纯真与善良。在外界的诱惑与自身的良心发生冲突的时候,要看哪一方能占上风。有时候,善恶好坏就在一念之间,有时候却又十分难以决断。故有“拷问良心”之语。

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谈到“和”字,至少有三处应予重视。一为“和其光”(4章,56章),二为“冲气以为和”(42章),三为“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55章)。它以“和光”与“冲气”与“婴儿”来说明“和”,都是在谈统一,都是在谈“混成”的状态。当光射到了物件的时候,有射到的一面与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两者统一起来,回复到“明”的“混成”的状态。“冲气”是万物的开端,万物含有负阴、抱阳的两方面,两者经常是统一的,表现出用之不盈无所不入的作用。婴儿是人的开端,少年、壮年、老年都以之为起点,但婴儿浑沌无知,与天地之和合而为一。“和”所表示的统一,包含着对立在内,是有永恒性的,所以说“知和曰常”。

需要注意的是,本章中出现的“祥”字令我颇费心机。经查询方知,古时这个字既可以表示吉祥,也可以表示妖祥、不详。两个意思完全相反,只能根据上下文去理解。而这里即为后者,指灾祸、妖孽。

0 阅读:5

宁静致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