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9日,宝鸡民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里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火炬路上,由原本的宝鸡青铜博物馆改建而成,展示了宝鸡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文化内涵,让人们从中得到生活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2013年9月11日下午,我第一次参观宝鸡民俗博物馆。2024年6月10日下午,我再次来到这里,没有一点儿变化。从南向北,穿过写有“寻根怀俗”和“雍域遗响”的两座石牌坊,迎面的台阶上便是外观为“平台五鼎”形象的宝鸡民俗博物馆。
拾级而上,走进博物馆大厅,迎面是以“西府人生”为主题的基本陈列,按照一个普通人成长的时间顺序,展示了传统礼仪和观念的人生史,分为“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三个部分。
宝鸡位于中国腹地,关中平原西部,被称为“西府”。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西上甘青,南下川蜀。炎帝出生于此,后稷教稼于此,周公制礼于此,嬴秦崛起于此,中华千年文明发端于此,诸多民族文化交融于此。
1.人之初
这个展厅位于博物馆一层西侧,主要展示西府人从孩子孕育、满月到启蒙阶段的风俗习惯,陈列着炕头石狮、布艺枕头、抓周用物、银质佩饰等小儿使用的物品。
这里展示了“钻曲联”的场景。曲联也被称为“弧联”,有一种是围在小儿脖颈的布制品,也有一种是形状如“项圈”的面花礼馍。满月的时候,舅舅会送一个特大的曲联,抱着婴儿从中间的洞钻过去,表示祝愿孩子长大后生活美满。
当孩子出生后,亲友前来祝贺,大家把孩子的祖母从屋里拉出来,在她的脸上涂抹锅墨灰或者红颜色,被称为庆贺“添喜”抹花脸。然后,让她骑着毛驴,走村串巷,喜笑颜开。
在孩子的满月午饭前,父母会抱着娃到牛槽里转一圈儿,到书桌前走一圈儿,到大门外转一圈儿。碰上路过的成年男人,被称为“碰干大(爸)”,凡是碰上的人都要给孩子小礼物。然后,受请吃满月饭,如果条件合适的话,干大会成为家里的亲戚。
2.婚嫁娶
这个展厅位于博物馆一层北侧,主要展示男婚女嫁的基本流程,依次分为合婚、订婚、出嫁、迎娶、结婚、洞房等部分,陈列着新衣、花轿、礼帖、家具、嫁妆等婚嫁物品。
迎亲当天,男方出动花轿,前往女方家迎亲。女方头顶盖头,由哥哥抱上花轿,脱掉旧鞋,换上红鞋。同时,新娘发出哭声,惜别父亲母亲。铜锣响起,即刻启程,新郎在轿前带路,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男方家里。夜晚,夫妻进洞房,周围装饰得红红火火。
3.福禄寿
这个展厅位于博物馆一层东侧,主要展示西府人祈福、祈禄、祈寿时的民俗,分为求吉祥、祈长寿、尽孝道、续家谱、大寿、葬礼、生生不息等部分,陈列着乐器、烛台、酒具等祭祀用品和眼镜、茶具、烟斗等老年人用品。
这里展示了“古稀大寿”的场景,墙上挂着巨大的“寿”字,桌子上摆着丰富的贡品。老人身穿新衣坐在正屋中堂内,接受亲友和晚辈的祝贺,敬献寿酒,吃长寿面。晚上,子女还要请戏班子助兴,被称为“念寿经”。在结尾处,通过泥塑,展示了葬礼的场景。
在博物馆的二层,以“宝鸡风尚”为主题,通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展示了西府人在生产生活中求富、求美、求乐的美好心愿和独特风采,体现了西府人在节日节庆、休闲娱乐、方言俚语等方面独特的民俗。
通过场景复原和实物资料,向大家介绍宝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西秦刺绣、民间社火、炎帝祭典、凤翔泥塑、木版年画、西府皮影、宝鸡剪纸、面花礼馍、凤翔草编等项目。
宝鸡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农耕民俗文化和市井商贸民俗构成这里的基本民俗形态。宝鸡的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源远流长,被称为“真正的中国民间艺术”和“朴素而神秘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