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有一种编制叫“整编师”,表面上看它是师级部队,但其实是由原先的军改编的。
在不同的时间段,整编师的编制实力数也大不相同。
比如最开始编成的整编师,有二旅制师,也有三旅制师;一般来说二旅制师的兵力可达14000人,三旅制师则超过20000人;诸如整编第74师这种比较特殊的单位,它的兵力则超过了30000人。
在这一时期,整编师所下辖的整编旅都是只有2个步兵团,虽然说3团变2团,实际是将多余的兵力充实到了保留单位中,但这种“方块”编制并不适用当时的战斗。
因此,到1947年中后,整编旅又纷纷恢复三团制;稍微熟悉战史的网友,对这一段历史应该是有所了解的。
比如孟良崮战役歼灭整编第74师时,它当时也组建了3个新兵团,准备补齐三团制,只不过新兵还没有就位,基本部队就被消灭了。
而在恢复三团制的过程中,编制上的变化,其实远不止是给整编旅里多加一个团那么简单。
首先,就恢复三团制后的步兵团编制实力数,一个团总兵力为3100人,这样三个团的兵力就达到了9300人。
如果再加上旅部和直属队的话,那这样的所谓“整编旅”跟之前的师就完全没有区别了;真这么改的话,岂不是说明原先的整编师操作全错了?
所以在恢复三团制的基础上,当时将整编旅的直属队几乎砍光了,什么炮兵营、工兵营、输送营全部拿掉。
整个整编旅的直属队只剩下了1个通信连和1个搜索连,这两个连加上旅部,满打满算不过三四百人(折中计350人),还没有先前一个直属营的兵力多。
因此,改为三团制后的整编旅,其实是头小身子大,全旅的总兵力将近10000人,但下属三个步兵团就有9300人。
而且它既没有炮兵营,也没有工兵营,辅助作战力量几乎是空白。
可团以上单位的作战,没有这些辅助力量,又根本不行,那怎么办呢?
答案是:大力强化整编师级直属队。
可这又是如何强化的呢?
首先,成立整编师直属炮兵团,下辖野炮、山炮营各一个;然后在整编师编制内配齐搜索营、工兵营、辎重营、通信营、野战医院、卫生队、兵器保养连等单位。
在有需要时,从师直属队中抽调力量再去支援下属的整编旅。
这样的话,整个师部及师直属队的兵力就比较庞大了,总计有4500余人。
原先有两个整编旅的整编师,想办法各自扩充一个新兵团;而原先有三个整编旅的整编师,则抽调一个旅部为后调旅,将其所属的两个团各分给其余的旅;另外主力部队的三个整编旅,不拆分后调,也是新补齐三团制。
不过这种主力整编师在当时不算普遍,起码国民党军的编制表上是规定,一个新改制的整编师应有两个整编旅。
这样的话,两个各有约9650人的整编旅,外加4500人的整编师师部及直属队,总兵力就达到了23800人。
应当说单纯看其实力数,其实并不算少,但是由于整编旅直属单位过少,其实在作战中这种编制的部队也是很不好用的。
因此后续又不断往整编旅级加直属队,加着加着就真的跟原先的步兵师没有区别了。
所以到1948年大决战前,国民党军的那些整编师、整编旅也就陆续恢复成原先的军、师单位,无非就是改改名字、番号,并在军级也尽量补齐三个师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