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位于亚洲中西部的内陆地区,面积约64.7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00万。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普什图族,达到了阿富汗总人口的40%,第二大民族为塔吉克族,达到了总人口的25%,第三大民族为哈扎拉族,达到了总人口的21%。此外阿富汗还有20多个民族。
阿富汗的官方语言为普什图语,在普什图语之中,阿富汗的意思就是普什图人的地方。阿富汗大部分人口的外貌特征和西亚、南亚国家类似,而哈扎拉人的外貌特征和中亚、东亚国家类似。历史上长期有一种说法,认为哈扎拉人是成吉思汗及其后人西征时期在阿富汗留下的蒙古驻屯兵后裔。那么哈扎拉人是蒙古士兵后裔吗?
第一种说法,认为哈扎拉人是蒙古士兵后裔。哈扎拉这一称谓来自波斯语,意思是“一千”。13世纪时期,蒙古大军西征,占领了阿富汗和波斯地区,由于还要继续西征,留下了少量军队驻守阿富汗和波斯。这些蒙古驻屯兵留在阿富汗之后,开始在当地繁衍生息。后来到了蒙哥时期,又向阿富汗派遣了大量驻屯兵,并且将这些蒙古士兵以千户为单位进行了改编。此后这些蒙古士兵后裔逐渐被称为哈扎拉,也就是千户的后裔。
蒙古帝国衰落后,普什图人恢复了在阿富汗的统治。普什图人开始不断打压哈扎拉人,对哈扎拉人收取很高的赋税。面对普什图人的打压,哈扎拉人进行了不断地反抗,部分哈扎拉人实现了地方自治,拒绝向普什图王朝缴税。
到了阿卜杜尔·拉赫曼·汗在位时期,普什图王朝国力强盛,对自治的哈扎拉人进行了镇压。此后阿卜杜尔·拉赫曼对哈扎拉人实行了残酷的统治,不仅抢走了哈扎拉人的财产,还将哈扎拉人驱赶到了土地贫瘠的中部山区。
这片山区被称为哈扎拉贾特,中心地区就是巴米扬。巴米扬是哈扎拉人的文化中心,古代存在很多佛寺,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原本位于城北地区,不过到了2001年,塔利班炸毁了巴米扬大佛。
塔利班以普什图人为主,对哈扎拉人非常敌视,为了反抗塔利班,哈扎拉人一度和北方联盟联合。哈扎拉人使用哈扎拉吉语,这种语言比较接近波斯语,拥有很多波斯语词汇,还有蒙古语和突厥语词汇。不过仅凭外貌特征和语言,也无法证明哈扎拉人就是蒙古士兵后裔,因此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认为哈扎拉人不是蒙古士兵后裔。这种说法的主要来源是一些历史文献。比如唐朝玄奘西行的一些历史记录。玄奘西行时期来到过阿富汗地区,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之中,对巴米扬大佛进行过描述,还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当时就有一些东方长相的人生活在阿富汗。而这些人比蒙古士兵来到阿富汗的时间还早了几百年。
此外还有巴布尔的回忆录,也否认哈扎拉人是蒙古士兵后裔。巴布尔是莫卧儿帝国的建立者,他是帖木儿帝国建立者帖木儿的六世孙,拥有蒙古血统。巴布尔原本是帖木儿帝国藩属费尔干纳的国王,1497年一度控制帖木儿帝国的首都撒马尔罕,但后来被乌兹别克的昔班尼汗击败,逐出了中亚。
巴布尔离开中亚后,进入阿富汗,于1504年攻占了喀布尔,在当地建立了统治。巴布尔在阿富汗和哈扎拉人取得了联系,得到了部分哈扎拉人的支持,但巴布尔否认哈扎拉人是蒙古士兵后裔,而是将哈扎拉人称为土库曼。而土库曼人是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的主体民族。
后来巴布尔从阿富汗南下征服印度地区,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巴布尔的回忆录《巴布尔纳玛》是研究15至16世纪中亚史和印度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综合这两种观点,国际上对哈扎拉人是否是蒙古士兵后裔仍然没有一个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