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官商、同样有后台,胡雪岩为何就都斗不过盛宣怀?
一.屯丝大败胡雪岩是安徽绩溪人,以经营钱庄起家,因其官至二品被称为“红顶商人”,其商业帝国影响力自江浙辐射至全国,胡雪岩花了三十年逐渐成长为全国首富。
公元1883年也就是光绪九年,此时的中国正经历着洋务运动的洗礼,本土商品的经济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大受冲击,但生丝却是少数几个能盈利的商品。
胡雪岩注意到,长期以来中国生丝市场都被西方洋行控制,这使得原本属于我们的钱,却被洋人赚去了一大笔。
胡雪岩认为:如果自己大量屯购生丝,再通过垄断市场来提高生丝价格,打破洋行的垄断,让生丝定价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说不定就能大赚一笔。
为此,胡雪岩联合了江浙一带的丝商,共筹集资金约500万两白银,几乎买断了江南地区当年的所有生丝生产,总量达到数百万斤。
与此同时,胡雪岩听到这年国外生丝歉收,更是加大了他的信心,计划着当国际市场生丝供应紧张时,再高价售出,赚个盆满钵满。
可没曾想,等胡雪岩囤积完所有生丝后,意大利的生丝突然丰收了,这就导致外商对于胡雪岩定的高价生丝并不买账。
眼看卖不出去,胡雪岩只得紧急止损,低价出售手上的生丝,硬生生亏了至少150万两白银出去。
但是胡雪岩作为一个钱庄起家的富商,150万两的亏损虽说伤筋动骨,却也还并不致命,缓一缓还是能挺过来的,那他是因为什么破产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胡雪岩商业上的老对头盛宣怀了。
二.失败原因在胡雪岩大肆囤积生丝的时候,盛宣怀便已经从李鸿章口中得知,西方极有可能面临经济危机,所以退出了与胡雪岩的生丝之战。
而在得知胡雪岩亏损过后,盛宣怀便开始落井下石了。
他大肆宣扬胡雪岩破产的消息,导致在胡雪岩钱庄存钱的达官显贵们纷纷要求把钱取出来。
除了这件事儿,胡雪岩还突然背上了80万两的债务。
这是由于当年胡雪岩为了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曾借了一笔1050万两白银的巨款,虽说这笔钱是由朝廷来还,但是名义上还是胡雪岩借的,所以每年得还80万两,而此时刚好到了还款日期。
盛宣怀便以此事做文章,以李鸿章的名义发了一篇电报,给负责每年还款的朝廷负责人邵友濂,要求他将这八十万两还款缓上二十天。
邵友濂是李鸿章的门生,再加上只是把这笔钱缓一下,又不是不给胡雪岩,对自己也造成不了什么影响,因此,邵友濂便欣然答应,随即玩起了失踪。
至此,胡雪岩的金融大厦彻底崩塌,看着自己操盘三十多年才经营起来的钱庄,在短短20天内便接连破产,胡雪岩的人生也进入至暗时刻。
此时,他的靠山左宗棠为何不出手营救呢?
这场生丝之战,胡雪岩为何会输的如此彻底?
其实导致胡雪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胡雪岩出身贫寒,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奋斗和社会机遇。
这种草根出身,让他在官场的根基远不如盛宣怀稳固。
再一个,胡雪岩的主要靠山是左宗棠,后者虽为晚清重臣,但在官场斗争中并非始终占据优势。
左宗棠与李鸿章之间的矛盾,使得胡雪岩在官场上的保护伞相对脆弱。
一旦左宗棠失势或注意力转移,胡雪岩的商业帝国便少了强有力的庇护。
再看看盛宣怀,他长期依附于李鸿章。
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李鸿章权势更显赫,影响力也更深远。
最重要的是,李鸿章在官场的根基深厚,四面八方都是他的门生。
无论是巧妙避开生丝囤积之争,还是给予胡雪岩最后一击,盛宣怀都是靠着李鸿章的人脉。
当然,胡雪岩自身的商业决策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他在生丝囤积事件中过于孤注一掷,忽略了国际市场变化的风险,特别是未能准确预测到欧洲生丝丰收带来的市场波动。
这种高风险的商业操作,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最终导致了资金链的断裂。
不过这一历史事件,其实真正反映的是晚清官商结合的特点,也揭示了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个人的无力。
参考资料:
【1】-《胡雪岩:钱庄学徒起家的红顶商人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报
【2】-雪珥;,高调人生,灰暗结局:大清首善胡雪岩之死,【J】,领导科学,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