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笔记是一套信息分析与判断的流程。一个人唯有在完整理解所接收的信息后,才能去芜存菁、抓出重点,明白自己“要记下些什么”。可以说,笔记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价值判断。
该文章主要阐述以下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要记笔记?
2 笔记的分类。
3 记笔记的方法。
01 为什么要记笔记?1 锻炼大脑。记笔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连串的数据辨识与思考延伸,不但可以刺激人触类旁通,提升个人的信息敏感度,更是最便利的脑力活化锻炼。
2 帮助加强记忆。记笔记本身就是输出的过程,根据费曼学习法原理,输出是高效记忆的方式之一。
3 唤醒记忆。想不起来不等于遗忘,只是被收藏在脑海中某个角落而已。通过阅读笔记,就像钩子一般,可以帮你把记忆拉扯出来。
4 储备素材。优秀写作能力的前提,一定是脑中积累了大量的美词美句等资料,而这些是可以通过整理笔记来做到的。
5 浓缩精华部分,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自己的笔记整理得有效,复习时就不需要东翻西找,只要看自己的笔记进行复习就够了。如康奈尔笔记法。
6 知识归纳与整合,形成知识框架和体系。把所学知识进行联结,是从上至下,纵览全局的学习过程,是用更宽广的视角看问题的过程,可以提升迁移能力。如思维导图法。
7 汲取教训,改进自我。曾经不会做或做错的题,能保证以后都会做吗?如果不能,你就需要一个错题本。错题本是让你少踩坑的有效途径之一。
02 笔记的分类笔记可以按学科分类,如数学笔记、英语笔记、语文笔记;可以按用途分类,如素材笔记、错题本、复习笔记;可以按记笔记的时间分类,如课前笔记、课堂笔记和课后笔记。
不同的分类方式,记录的内容、方法都应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如果只是机械地运用某一种笔记方法,是不可取的学习行为。
那么应该怎么办?
我们应该找出每种笔记方法背后的思考逻辑,只要掌握了这些方法的内核,再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归纳形成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这才是真正的活学活用。
下面,派曰按照记笔记的时间分类方式,来阐述各种笔记方法的内核及如何灵活应用。
03 课前笔记(预习便签法)课前笔记可以理解为课前的预习笔记。
预习不是提前学习或自学。就算孩子可以做到提前自学,那也只是浪费了时间而已。理科预习的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之内。
预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听课更轻松,而是为了让听课更有目标,起到提醒重点、调动兴趣、激活相关知识、促进连接的效果。
预习便签法(来自赵周的《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
1 这一课主要讲:
2 这一课的新问题:
3 解决新问题要学的新方法:
4 新方法跟那些学过的概念方法有联系:
以北师大版本数学九上第一节“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为例,可以这样做预习笔记:
1 讲什么: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2 新问题:菱形的定义?若是菱形,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3 新方法:有哪几种方法可以证明一个图形是菱形?
4 联系:菱形与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关系;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菱形图案?我学会了菱形的特征,在生活中如何应用?
你发现没有,其实这种预习便签法更适用于理科,对于语文和英语学科来讲,并不是很适用的。
那么,我们一起来寻找这种方法背后的思考逻辑吧。
1 发现问题。
当你发现了问题,就会引发你的好奇心,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和兴趣去听课,会让你在课堂的表现更专注,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老师讲授的知识。这其实就是根据预习的目的而设计的一个小工具。
成人做决策,依赖之一是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有赖于系统性地提问。学会提问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能力。所以,该工具不仅能够提高你课堂上的表现,还能提高你的批判性思维。
基于此,我们看看如何把发现问题这个内核应用到语文的预习上。
阅读一个故事时,提问:作者是采用什么叙事结构展开的?哪里是高潮部分,让你有了共鸣的情绪?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结构、什么语言来表达?你跟作者的叙事和表达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这些提问有助于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阅读文言文时,比如《出师表》,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什么情绪下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如果不写会怎样?这些提问有助于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并进行拓展学习。
所以说,一切的工具和方法,都是围绕目的而设计的。你想在学习上达到何种目的,就去问这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和课下去思考和找到答案。
2 知识联系。
新知识跟旧知识的联结,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结,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结......
当我们能把所学的知识串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搭建知识框架和体系的雏形,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支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利于提高创新力。
这个问题,就是为搭建知识体系而设置的。
看,一个小小的便签工具,竟容纳了这么多的能力提升训练!10分钟的时间就能有这么多的收获,何乐而不为?
04 课堂+课后笔记(康奈尔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号称全世界公认最有效的笔记方法,来自于美国顶级名校康奈尔大学。
它的笔记格式是这样的:
把一张纸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记录区、简化区和总结区。这三个区域其实对应课堂笔记、课后笔记和复习笔记,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先分别说说三个区域的记录要领。
首先,记录区。主要记录课堂笔记,注重效率。注意,课堂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记笔记。课堂笔记只是上课目的的辅助工具,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老师讲课的速度约120字/分钟,学生写字的速度约30字/分钟,你记录的速度是永远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的,所以,记录应讲求方法。该区域记录的几个建议:
1 提前预习。预习能帮助你更快地听懂老师在讲什么,也能让你更好地分辨哪些内容是课本上有而不需要记录的,哪些是老师自己总结需要我们重点记录的。即通过预习,你能更好地知道自己应该记什么。
2 只记录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可以在笔记上写“看书,P20”,这样既不浪费时间,还能提示自己在课本上哪页能查找到相关内容。
3 形成自己的缩写习惯。如用字符、字母等代替。
4 学会取舍。如果上课没办法记完就果断空着好了,不要因此耽误了上课听讲。
其次,简化区。记录自己复习时的思考和总结,对于难懂的知识点给自己提示。
这里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 知识点浓缩:把笔记区里比较长的知识点进行关键词提取,把几句话浓缩成几个词,方便自己快速记忆。
2 注意事项:知识点的适用条件、公式定理成立的条件或者知识点的易错提示。
3 疑惑问题:对知识点还没有搞明白的部分,是等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总结区。建立各知识点间、知识点和试题之间的联系,让自己形成系统化的内容。
康奈尔(5R)笔记法的思想
1 记录(record)
在上课听讲的过程中,完成记录区工作。注重高效,不要太在意美观。
精髓:抓住聆听的重点,清楚地知道什么该记,什么不需要记。
2 简化(reduce)
根据记录区内容,课后完成归纳区工作。
提取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话重新压缩成几个知识要点。这是逼着自己主动思考的过程,也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精髓:只有真正掌握了知识点,才能用自己的话组织提炼。
3 背诵(recite)
这里就进入复习阶段了。盖住记录区,根据归纳区和总结区知识要点,回顾课堂上讲过的内容。(想象自己是老师,给学生讲课)。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回想记忆,可以更快地定位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二是通过给自己讲课的方式复习,可以更准确地知道自己哪些知识是似懂非懂的。
精髓:建立自己的学习自测反馈系统。
4 思考(reflect)
思考意味着会提问题,如可以拆解成这样几个问题:
出题人为什么这么问?他想考什么?
这种题型通常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这种题型常见的坑是什么,该如何避免?
我为什么会在这道题上犯错,该如何避免?
把这些思考点记录到总结区。
精髓:把知识进行拓展和内化的过程,查缺补漏,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5 复习(review)
短期记忆很容易遗忘,间隔复习有助于加深记忆。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最佳的复习时间间隔是1当天,1周,1个月,6个月。
精髓:笔记要反复应用,才有意义。
看了上面关于康奈尔笔记法的描述,你发现了什么?
其实,它不仅仅是一种分区式记笔记的方法,更是一种集记笔记、知识内化、自测反馈、思考和复习于一体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幅提高学习效率,保持记忆效果的最大化。
你理解了它的精髓,那么,它的分区格式就已经不再重要,你可以调整成自己喜欢的方式。甚至说,三个区域不一定非要记录在一个页面上,或者同一个本子上。
05 搭建知识体系(思维导图法)大家想必对思维导图一点不陌生,我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我只想说一句话:不需要对思维导图设限,大胆地按照自己的逻辑绘制各种图示吧。
虽说思维导图有很多用处,但我个人更愿意用它来搭建知识体系。这样,思维导图其实也囊括了5R笔记法除记录之外的四大核心功能,即简化、思考、利于背诵和复习。
06 总结个人推荐的笔记方式为预习便签法+课堂笔记(直接记录在教科书上)+错题本(含考点、题型、领悟和错题总结)+章/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图。
以上内容部分摘录于:
祁子凯,《成为学霸:培养高分逆袭的考试脑思维》;
赵周,《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
赵莎,《高效学习法:用思维导图和知识卡片快速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专注学习力方面的书籍介绍,我是@派曰书评。”
如该文对您有价值,麻烦给个“在看”或“点赞”,您的举手之劳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