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墨人物艺术巨匠蒋兆和,一生紧握秃笔,为民写真!

志行看文化 2023-07-20 09:20:01

我不知道艺术之为事,是否可以当一杯人生的美酒?或是一碗苦茶?如若其然,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共茗此盏,并劝与君更进一杯人生的美酒,怎样?如果艺术的园地许可我这样的要求,我将起始栽种一根生命的树子,纵然不开花,不结实,而不得到人们的欣赏和爱护,我的精神,仍是永远的埋藏于这个艺术的园里。

——《蒋兆和画册·自序一》

1904年,蒋兆和出生在四川泸州。他出生在了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从小便经受着战乱、穷困之苦。

在父亲的影响之下,蒋兆和从幼时起便在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五、六岁开始就喜欢画画,七、八岁时能临摹山水、人物、花鸟,并进行实物写生。可年未入冠,蒋兆和就因母逝父病,开始外出谋生。他跟本家叔叔学画炭像,为照相馆画布景。青年时代从他的四川泸州家乡到上海,给人画像,画广告,画商标月份牌,搞橱窗设计……这些经历使他与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有广泛的联系,也使他创作的作品中充满对劳苦大众的真情。

蒋兆和《街头男孩》

蒋兆和《耍猴图》

在蒋兆和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人文关怀,一种仁爱的艺术精神。他曾告白观众说:“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劳苦大众挂在一起。他没有搞那些玩弄笔墨、闲情逸致的东西,而是懂得艺术的崇高使命,他有感于人民的疾苦,同情那些在死亡边缘挣扎着的人民,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奋笔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境遇,以表达自己的情思。

蒋兆和《老乞妇》

代表作《流民图》

在众多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术作品中,在西方最有影响的作品当数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在我们中国,就要数《流民图》了。

观众站在蒋兆和《流民图》前

《流民图》原作高2米,长26米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蒋兆和亲历了国破家亡的悲痛。在目睹日寇的侵略暴行之后,他开始酝酿创作《流民图》。他在《后流民图作者自序于胜利之日》一文中写道:“回忆卢沟桥事变之起……兆和疾首痛心,窃不自量,思欲以素褚百幅、秃管一支,为我难胞描其景象,远师郑侠之遗笔,而后作《流民图》。”

《流民图》1943年9月完稿,前后经历了六年多的时间。当时,伟大而惨烈的抗日战争正在进行之中,前方的将士正在浴血奋战,沦陷区的人民在苦难中挣扎并翘首企盼,作为画家的蒋兆和身临其境,并往返于北平、上海之间,深入到难民之中搜集素材,体验他们流离失所、面临饥饿与死亡的切身感受。

《流民图》局部

这件作品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站在历史的高度,带着强烈的民族尊严,饱含着对人民的同情,描绘了一百多个与真人大小相仿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敌占区或大后方那些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孤苦伶仃的老人,流离失所的小孩,讨吃的乞丐,下力的挑夫……

作品中除了呼之欲出的人物和生动的情节外,还描绘了饿得只剩骨头的狗和猪。这是画家通过动物来揭露日军侵华所带来的苦难——莫说人不能生存,连猪狗也是瘦的。狗向着精神失常的妇女狂吠,更增加了悲凉的气氛;画面一角,一位老大娘牵着小猪,它正在贫瘠的土地上找食物,真是一派“乱世民多散、年荒鬼亦饥”的景象。

人文情怀

在蒋兆和一生创作的众多人物画作品中,肖像画占有很大的比重。从20年代初到上海谋生直到1986年去世,他创作的肖像画难以计数。他的视野尤其关注下层劳动人民、流浪儿童、妇女与残疾人等。例如《朱门酒肉臭》《老乞妇》《男儿当自强》《盲人》《多愁多病》《街头叫苦》《卖子图》《老父操琴岂奈何》《流浪的小子》《小子卖苦茶》《刘直生像》《轰炸之后》《囚徒》《田园寥落干戈后》等。

蒋兆和《朱门酒肉臭》

蒋兆和《施舍一个》

在蒋兆和作品中所体现的这种仁爱、博爱的艺术精神,有学者称其为“苦茶”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蒋兆和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之中,是画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悲怀,用今天的话说,即一种现实的人文关怀精神,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中的人文传统一脉相承的。

蒋兆和《卖子图》

蒋兆和《老父操琴岂奈何》

“从蒋兆和作品的内容看,他将创作的题材限定在下层人物中,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提供了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范示。在这些充满悲情的作品中,蒋兆和一开始就凭他敏锐的直觉和内心相通的悲悯,充满激情地表现了他内心真实的感受,敏感地把握住了变革时代动荡社会中人们的真实形态,无论表现的是儿童、女性还是老人,都是这一时代的人们生活被扭曲、爱被毁灭的内在情绪的表现,作品充溢着凝重的人道主义情怀。”(白苓飞《论蒋兆和人物画的悲悯情怀》)

蒋兆和《卖花生》

蒋兆和《战后余生》

蒋兆和《小子卖苦茶》

“徐蒋体系”

除了创作了众多极具人文精神的肖像作品外,蒋兆和还有一方面成就也不容忽视,就是他与徐悲鸿二人形成的“徐蒋体系”。在近百年来国人以不同方式改良中国画的艺术实践中,徐悲鸿、蒋兆和通过学习西方写实绘画改造中国画,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改变了中国画的教学体系,影响了中国画发展的进程及基本状貌。

蒋兆和《阿Q像》

蒋兆和《卖小吃的老人》

1927年,致力于以西方写实主义精神复兴中国画的徐悲鸿在与蒋兆和第一次见面时就说:“我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中国画。”二人自初识起,艺术观念便不谋而合,开始结合成为体系。

蒋兆和《女孩滇淋》

蒋兆和《少女》

蒋兆和的绘画深受徐悲鸿影响,但他比徐悲鸿更大胆地用素描明暗塑造人物形象,并将它与传统结构画法融合起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蒋兆和将自己的实践加以总结,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完成了以中国画的素描—白描—水墨为程序的中国水墨人物画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的探索,确立了中国画的“人物写生”的特色。

蒋兆和《给爷爷读报》

蒋兆和《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蒋兆和《休息的时候》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蒋兆和对中国画素描教学的改革改变了“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教学理论,他力图革除以苏俄素描代替中国画造型带来的弊端,通过对传统的“六法论”和“传神论”的再认识,对中西绘画的再比较,提出了以“骨法用笔”为原则,以白描为基础,吸收西画素描之长的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

大宋官窑《双猴纳福》

以钧瓷雕刻技法设计出母子猴深情对望的造型,母猴神态温柔,幼猴作依偎状,抽象化的手法简约形象,生动有趣,寓意辈辈封侯,富贵荣华!

艺术无国界,汇聚艺术家!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全面了解中国陶瓷文化,方便交流,及时响应对大家的服务,大宋官窑特地建立官方粉丝群,在这里,您可以欣赏钧瓷珍品,了解钧瓷知识和文化,获取最新优惠政策,参加群里福利活动,寻求瓷器相关帮助和建议,反馈售后问题等等!

私信小编

加入大宋官窑内部群

更多好礼等你!

爱陶瓷收藏交流共享群

1 阅读:49

志行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