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伯驹的青绿山水,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志行看文化 2023-08-02 23:45:11

赵伯驹,生卒年不详,字千里,为宋太祖七世孙,曾担任过浙东兵马钤辖的重要职务。他是一位翎毛山水画大师,擅长描绘山水、花果等各种主题,尤其擅长表现金碧山水的细腻与神韵。

赵伯驹的山水画艺术不仅继承了李思训父子的技艺,还吸取了北宋文人画家的水墨山水画表现方式,形成了清幽淡雅、精工细酌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往往给人以文人书卷气的感觉,仿佛让人品味到了古代士人对自然的审美与情感。

赵伯驹的山水画使用了青绿赋色的表现形式,但在刻画房舍、楼阁、树木等景物时却展现出了北宋自然主义山水的体貌特征。他善于运用线条、墨色和色彩,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细腻的表现技巧,将山水的秀美和灵动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赵伯驹的山水画作品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息,悠然的山水、清幽的林木、宁静的水面,都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山水画的典范。

赵伯驹作品中体现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使他成为了北宋文人山水画艺术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对后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翎毛山水画承载了他丰富的艺术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追求,成为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南宋 赵伯驹 莲舟新月图绢本24.2x591(局部)

南宋 赵伯驹 莲舟新月图绢本24.2x591(局部)

南宋 赵伯驹 莲舟新月图绢本24.2x591

赵伯驹以水墨为重,以青绿为辅的画法,似乎比较适合文人画家之理念,自此代有传人,不断演绎革新,形成“小青绿山水”体系,沿袭至今,成为山水画的水墨、浅绛、青绿三大形式之一。明代文徵明曾赞云:“艺林中有千里,如山中有昆仑。”董其昌虽将其贬入“北宗”,但也不能不称其“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在山水画中,青绿色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作品的主题,也是山石、树木的基础颜色,通过青绿的勾勒,能够表现出山水的气势和美感。而“小青绿山水”正是以青绿色调为基础,通过水墨的运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青绿色调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与山水画所追求的大自然的意境相得益彰。在画家的笔触下,青绿的山水仿佛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受。这种色调的运用,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还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从赵伯驹到如今的山水画家,他们通过不断的革新和演绎,让“小青绿山水”体系焕发出新的魅力。这种青绿色调的使用,不仅使画作更具独特性,也为观者带来了愉悦和惊喜。如今,“小青绿山水”已经成为山水画的重要风格之一,成为了艺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无论是赵伯驹的水墨山水,还是文徵明和董其昌的评价,都证明了“小青绿山水”在山水画领域的重要地位。它所传达的自然、清新和艺术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南宋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卷 绢本;55.6X341

中国的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明初的《江山秋色图》被公认为其中的杰作之一。这幅长卷画绢本,以青绿设色,纵横比例为56.6厘米和323.2厘米。图中所绘的北方山水景观,山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只见一条长河蜿蜒曲折地消失在远方。画卷的后部是一系列高山险岭,宛如龙脉般起伏盘曲,山势开合有致,虚实相间。

中国的山水画追求的是山势的脉理,这一点比喻为书法中的贯气。清代画家王原祁提出了“龙脉说”,折射出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美学观念。北宋时期的全景山水画都非常重视这一点,而《江山秋色图》则是其中的典范。画中的高山险岭环绕着一条主线展开,每一座山峰都有其错综复杂的脉络,使整幅画面既复杂又有秩序。

在现代绘画中,局部取景的表达方式更加流行,似乎全景山水已经有些老朽。然而,只需在全景山水图中选择一个局部,就能发现局部同样可以成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即使是简单的局部山水图,也离不开山石、树木、流水、人物和屋舍之间的组合,并且必须有其内在的脉络。宋代的全景山水画依然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资源。

无论是欣赏全景山水的壮丽与复杂,还是在局部中体验精细的构图和脉络,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不言而喻。《江山秋色图》作为一个引人入胜的例子,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无限魅力和沉浸式体验。

南宋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卷 绢本;55.6X341局部高清图

松月茶具采用了紫砂与钧瓷的完美结合,兼具了两者的优点。首先,它继承了紫砂的透气性和保温效果,能够更好地保存茶汤的香气和味道,让你的品茗更加享受。同时,它还充分展示了钧瓷窑变的魅力,每一件茶具都带有独特的纹理和色彩,仿佛是艺术品般的存在。

0 阅读:0

志行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