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4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涉嫌受贿一案。孙志刚被控受贿金额高达8.13亿余元,他在庭审中当庭认罪并表示悔罪。作为党的二十大后首位落马的省委原书记,孙志刚的贪腐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而他主政贵州期间推行的一些争议性政策,尤其是“玉米革命”的失败,也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孙志刚自2015年10月被任命为贵州省委副书记后,迅速晋升为副省长、代省长,并于次年正式当选省长,开启了他主政贵州的历程。在接任省委书记后,孙志刚提出了所谓的“玉米革命”,力图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然而,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引发了广泛争议。2018年,贵州省仍有约280万农村贫困人口。孙志刚主张大幅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推广蔬菜、水果和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以此作为扶贫和振兴农村经济的手段。他认为,传统的玉米种植效益低下,改种其他作物能够显著提高农民收入。然而,玉米作为贵州省沿袭了400多年的传统作物,早已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孙志刚推行的“玉米革命”,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这一传统的重要性。
孙志刚的政策在基层执行时表现得相当激进。为了达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目标,各地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行政手段,甚至不惜铲除已经种下的玉米。这种强制性措施引发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尽管有些地方政府试图通过控制玉米种子的销售来实现政策目标,但效果并不理想,农民的抵触情绪愈发严重。最终,这场轰轰烈烈的“玉米革命”在执行两年后无疾而终,贵州省的玉米种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数据上,2018年贵州省报告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约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7万亩。然而,这些数据的真实性遭到质疑。许多基层干部透露,所谓的“调减”更多是在数据上做文章,实际调减的面积远没有报告中的那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贵州省政府也逐渐减少了对玉米种植调减的提及,玉米种植在一些地方悄然恢复。
孙志刚在2020年下台后,玉米调减政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贵州省的玉米产业迅速恢复。据新华社2023年10月的报道,贵州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已经回升至1009.1万亩,显示出这一政策的最终失败。如今,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贵州省玉米种植面积预计还将进一步扩大,甚至有望恢复到1800万至2000万亩的水平。
孙志刚的“玉米革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带来的教训值得深思。这一政策的推行过程暴露了行政强制手段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弊端,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生活习惯,最终导致了政策的失败。这一事件不仅给贵州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混乱,也凸显了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需要更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尊重农民的选择和利益。
孙志刚的贪腐问题和“玉米革命”的失败,使他成为近年来中国反腐斗争中的典型案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2023年8月宣布孙志刚落马,并在2024年5月启动了针对孙志刚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以案促改工作。贵州省各级领导干部被要求深刻汲取孙志刚的教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避免类似的错误重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贵州的农业发展逐步回到正轨,玉米种植面积得以恢复。对于农民而言,粮食生产的收益和生活的实际需求最终决定了种植结构的调整方向。孙志刚的“玉米革命”虽然未能成功,但其失败的教训或许能为未来的农业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原来当年不允许种玉米,很多种了的都要拔掉是出至大师之手
他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