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多元”与“一体”从不该是对立的

乌鸦校尉 2024-08-05 10:40:14

7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结果揭晓。经评奖委员会评审,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审定,25部作品、5位译者荣获本届骏马奖。

本届骏马奖获奖名单小说部分

说起“骏马奖”,那还真是我国一个相当有历史的文学奖项了。早在1981年就设立,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四年一届,参评作品由少数民族作者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少数民族文字创作(另包括不超过5名获奖者的翻译奖)。该奖项它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学界的最高荣誉,其地位位居中国作协“四大文学奖”之一,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列。

骏马奖如今举办到今天已经是第13届,而本届骏马奖有着不同的意义,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后的首届评选。对于骏马奖的评选标准,或者说,什么是“好的中国民族文学”,也正在被赋予更加明晰的定义。

在本届骏马奖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7月20日)上,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潘岳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了,民族文学作品的第一评判标准,就看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拥有自己的特质,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应当如何理解?

从冷战末期开始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由“政治多元”“经济自由”为先导,逐步对社会主义阵营、东方国家、第三世界的社会文化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试图塑造和普及一种去中心的“多元文化”,已逾三十年,如今这种刻板的“多元”概念在世界很多地方根深蒂固。

西方着力塑造的这种“多元化”“多样性”,说是多元,实则“二元”;说着“包容”,实则却在讲一个“对立”,要宣扬A就一定要批评B,这我想在27号凌晨看了某场开幕式的朋友都能直观地认识到了。

以那种视角,你要讲“共同体”,讲“统一”,在他们看来那就都是“一元论”,就是搞“同化”,就是搞“主体压迫”。

所以咱得说,在不讲辩证法的情况下谈所谓“多元”,那简直是对“多元”这个词的最大侮辱。

真实的世界,从不是讲大一统就不能讲民族,“多元”和“一体”也从不是对立关系。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向心力凝聚的共同体范式,无论是“中国”“中华”还是“华夏”,这些概念都不是“一元”的发展逻辑,而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各具差异、各有特色的众多民族求同存异,逐渐凝聚成一体的结果。所谓“中国则中国之”,从历史以来中国的概念里就不认什么“外族”或什么“弱势族裔”,认同“中国”的就可以是“中国”。比起现在那些机械的“包容”理论,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包容呀?

有一说一,西方世界如此机械地认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确实有其内在的逻辑,因为种族主义确实是他们不可分割的历史一部分,即便在自己的“国土”(包括殖民地)上,“本族”与“外族”的对抗,对“外族”的敌视、屠戮和压迫,都是西方的“事实”。他们的“一体”确实就是在搞“同化”,他们的“边陲发展”确实就是在搞“掠夺”,而无论从肉身还是文化上他们也曾并已经基本完成了“种族灭绝”,于是他们也的确负有对“少数族裔”的历史和现实罪责。

但想把这一套安在中国身上那我们是绝不能答应的。可由于西方舆论的强势,至今在我国,也不乏如此理解中国民族关系者。似乎要写“民族文学”,就必须要往远离中央、远离“中国”的方向写,好像多关注一点“国家统一”、多关注一点“天下”,就必然损害“民族特性”一般。

很多时候这样的举动并非都出自恶意,但形成了思维惯性之后就难免落于窠臼,甚至还在这种思维模式中越陷越深,往往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关注点越做越小,反而忽略了更多更大层面的显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潘岳部长在讲话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很有代表性:“如有一部反映藏族牧民虔诚转山朝拜的电影,说的是宗教信仰的力量塑造了藏民的物质精神世界,殊不知修好朝拜路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修缮好布达拉宫与上千座寺庙的,以及修编好大藏经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只盯住某一个切片呢?”(这里说的具体是哪部影片大家懂的都懂了)

可以说这种自觉不自觉地把“民族文化”同“中央政府”“大政方针”切割开来,对于作品本身想表达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帮助,只能说多年来西式的“多元”“一体”对立观念影响颇深。

“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在美西方舆论机器近年来愈加嚣张地系统性编造谎言扭曲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如果我们的文学界再不有意识地正本清源、讲清事实,反而是有意无意地跟着西方“文化引导”的节奏起舞,必要悔之晚矣。

因此,本届骏马奖当中,能够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为民族文学创作的核心标准,在指导思想上的这种拨乱反正来得正是时候。

那又有要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文学作品的第一评判标准,是否限制了写作自由,是否阻碍了百花齐放使得民族文学创作千篇一律,还能不能继续“眼光向下”创作各族群众的生活内容呢?这可就想太多了,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恐怕只有缺乏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作者,才会把这个要求当做“必须端着写、必须宏大叙事”。

这里举个例子。就是本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之一,土家族作家少一创作的《月光紧追不舍》。小说写作的群体,是武陵山区湘西北土家族地区的基层警察,通过描写当地的发展变化和警民生活,展现最“普世”的人生和人性之美。这难道不够“眼光向下”吗?关注的不是“普通人生活”吗?但是新时代的变迁、人民警察的奉献精神和民族地区的治理这些内容,也都很自然地代入其中。

在民族文学中把多元和一体有机统一起来,并没有那么难,难的是解放思想、摆正思路,从第十三届骏马奖的评选中,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文以载道,文学创作本来就应当是一件能担负起使命感的事业。#骏马奔腾#

参考资料:

潘岳:《多元一体与民族文学》 道中华

刘鹏波:《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 国家民委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办公室公告[2024年]第3号》 国家民委

国家民委、中国作协:《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文艺报

艾尚石门信息网:《喜报!石门一人获国家级奖项!》

0 阅读:74

乌鸦校尉

简介:北航博士生,热衷于研究中国工业和军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