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两年平均增长13.2%。
可见,我们的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型进入收获期。很多人疑惑:中低端制造业已出现向国外转移,我们为何还要产业结构升级?当下产业结构升级难在何处呢?
一、首先,我们为什要产业结构升级?
要知道,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到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的趋势,这是任何工业化强国的必然发展趋势。目前,我们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化产业链,首先是能生产,只要有设计方案、图纸等技术参数,基本现存的产品没有不能生产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被称为世界工厂。
可是,由于发展时间和技术积累等问题,使得我们多数情况下都在生产低端商品,比如衣服、玩具、木料等,虽然产量极高,世界销量非常好,但纯利润却非常低。有人就开玩笑说一架空客是中国人生产几亿件衣服才能换回来,300架相当于多少劳动力呢?这类生产又会带来较高的污染。
同时,在高端产品生产上,我们又是“代加工”的中心,比如合资汽车,甚至国产汽车,很多核心部件都依赖进口,利润大头都被技术垄断的欧美企业拿走。
可见,这个难处的核心似乎可以定向到“科技创新”上面,至少技术封锁是产业升级的一大难点,总结起来就是我们是什么都能造的制造业强国,但我们需要“设计图纸”才能生产,产业结构升级就显得迫在眉睫。
二、其次,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难在哪里?
说实话,我们想要真正实现产业升级,那就是需要把一大批有能力也有做事的动力的人才聚在一起。
只是目前有能力的人才,普遍没动力,因为以他们的能力出国留学打工移民等也不难,凭什么要在国内搞产业升级。在世界各个顶尖的芯片、制药、材料和机械等公司有大把的华裔,他们能力完全没问题,就是没动力。
再看看,有动力的那批人也许又普遍没能力,只能搞搞中低端,高端技术搞不定,干看着很多钱就是赚不到。
还有少量既有能力也有动力的,其实也难免会被幅员辽阔和户口制度分散到了各地,相对聚集不起来。
能力问题是不需要操心的问题,毕竟中国人多,又聪明,高端人才的教育是全球化的,明显是不缺有能力的人。
也许动力问题才是大麻烦,这些有能力的人不太费力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为什么要来奋斗,得给出足够大的利益。
聚集问题才是我们最该解决的,有能力有动力的人本来就不多,搞个产业全国凑一起也就勉强够用,高端产业都是复杂的,需要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都有能力出色的人才,但是人才分散在各个城市,人才相对聚集不起来,不过目前已有个别产业出现聚集效应,比如芯片等。
三、最后,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实质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其实就是提升商品附加值,可以是科技,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文化,但目前我们国内的情况如何呢?
一是科技方面。由于20多年来出现炒房暴富,造成很多人不愿意投入大资金研发或建设高精尖的公司,他们想能在北上广深买个地皮盖楼,赚钱速度堪比印钞机。小到人也一样,能炒房、收租或做金融等,谁愿意苦干还不赚钱呢?
二是外部挤压方面。国外并不缺少高精尖公司,任职华裔也不少,但为什么我们还发展不起来呢?人才走出去引进来做了那么多年,高端人才进来明显仍然不够。这个问题,应该是我要去考虑的。
必须肯定的是,提高附加值,提升生产效率,要有顶尖人才做领头羊,然而很多领头羊跑去盖楼,或做个组装就敢说自己引领科技潮流。华为研发做的不少,可惜独木难支。
当你想要财富自由,你看这和优化结构有关吗?有关的大概是金融方面,我们还没有美国的生产效率,很多人就学会美国的金融玩法,想要金融狂欢势必付出代价的。毕竟美国这个金融玩的很溜的国家,基本金融逻辑在我们这里都走不通,还真是要有自己的金融化套路。
可见,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不仅需要有产业报国的思维,更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达成质变,技术封锁的突破就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但这是一个长期问题。
总之,对于现阶段,我们产业结构升级最难的问题,个人观点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经济下行压力。
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鹰的再生,但前提是你要先折断翅膀和爪子,大环境是房地产泡沫下的资源不均衡倾斜,以及居民支出的不平衡倾向,能有多少有效资源支撑断翅断爪期间的生存,这是个我们现在就要面临的问题。
难在有电商拦路,只会降级不可能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