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父亲意外去世,残疾大伯和母亲种地养鱼10年,后来我们这些孩子长大了,给他俩牵红线

慢慢习惯自然 2024-09-28 11:40:22

我叫孔军,出生在1984年,那时候正赶上国家分地到户,家家户户干劲十足,我老家在贵州的一个山沟沟中,偏远得很。母亲生下我后,月子都没坐满几天,就急着下地忙活去了,谁都劝不住。她对那十几亩地比对我这个亲儿子还上心,天天早出晚归,干得热火朝天。

我生下来那会儿,奶奶给我起了个乳名“狗剩儿”,图个吉利。可母亲一听这名字就不乐意了,说我们家以后日子肯定越过越好,得改个响亮点的,于是就有了“红火”这个乳名,寓意着我们家年年红火,越过越有盼头。

自从分地到户,我们家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了。还盖起了瓦房,那日子过得叫一个滋润。那时候,家里人多热闹,爷爷奶奶、我的父母还有大伯,都挤在一个大院里过日子。

说到我大伯,那可是个苦命人,小时候家里穷,没念过书,还因为一场意外摔成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话也说不利索。那时候村里姑娘都嫌弃他,大伯的婚事就成了爷爷奶奶的心病。可大伯自个儿挺想得开,总说一个人自在,还反过来安慰爷爷奶奶呢。

我父母结婚那会儿,爷爷奶奶提过要分家,怕母亲介意和大伯一起住。但父亲是个讲究人,说什么都不肯分,说一家人就该团团圆圆的。母亲呢,也是个老实人,什么都听父亲的,我们这一大家子就这么和和睦睦地过着。

大伯虽然身体不好,但干起活来一点也不含糊,比村里好多壮劳力都强。那时候村里流行换工,谁家有活了就互相帮忙。大伯总是抢着去帮别人家,自己家的活却留给我父母干。村里人都夸他心好、勤快,就是没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地都是坡地,难种得很。一到耕地的时候,牲畜都不乐意拉犁,大伯就总说:“弟妹啊,你在家歇着吧,这活我和老二来干。”就这样,大伯总是默默地承担着家里的重活累活,让我们这些小的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那时候,姥姥常来串门,总对母亲念叨:“燕子,你和你家那位可得对庆国(大伯的名字)好点,他命苦,这些年没少帮衬你们。要没他,你们肩上的担子可重多了。”母亲听了,总是温柔地应着:“妈,您放心,我心里有数。就算他一辈子不娶,我们家也绝不会亏待他。”

记得每年麦收时节,金黄的麦浪翻滚,父亲和大伯就像两座大山,合力把沉甸甸的麦捆架上黄牛背。母亲则牵着黄牛,一步步稳稳当当地往麦场走。

村里其他家都是夫妻并肩作战,但在我家,重活累活都让父亲和大伯包了,母亲更多是照顾家里和我们。大伯对母亲,就像亲妹妹一样疼着,母亲也待他如家人,缝衣补鞋,从不落下大伯那份。

大伯没儿没女,就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养。农闲时,他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出去挣钱,挣来的钱自己舍不得花一分,全数交给父亲,说是要给我们攒学费。有了大伯的这份心意,我们家的日子虽然不富裕,却也温馨知足。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在一次意外中离世,家里的天塌了半边。那年我十三岁,看着母亲哭红的双眼,我们兄妹仨人的心都碎了。大伯更是悲痛欲绝,强忍泪水,在父亲坟前许下承诺,要替父亲照顾好这个家。

父亲走后,家里的重担全压在了大伯和母亲肩上。他们起早贪黑,种地养鸡喂鱼,一点一滴地重建我们的家。大伯后来养的鱼越来越多,家里的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他常对我们说:“孩子们,书得好好念,大伯就是拼了命也要供你们上学。”

我们兄妹仨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努力学习,将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母亲更是坚决不改嫁,她说:“我这辈子就守着这三个孩子了,别人再好,也替代不了他们在我心里的位置。”

母亲和大伯,这两位家里的顶梁柱,携手并肩在田间地头、山间池塘辛勤耕耘了十年。大伯挣来的每一分钱,都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母亲,让她为家里积攒起希望。每当提及此事,母亲的眼眶总是湿润的,她深知,没有大伯的坚持与付出,这个家难以支撑至今。

父亲离世后,姥姥成了家中的常客,她心里其实早有了盘算,想让母亲与大伯结为伴侣,共度余生。但母亲总是婉言谢绝,她说:“妈,我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大伯哥对我来说,就是亲哥,是孩子们的依靠,更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们不能让别人看了笑话。”姥姥见状,也就不再提及此事。

时光荏苒,十年光阴转瞬即逝。我们兄妹三人都已长大成人,家中的重担虽然有所减轻,但奶奶的病榻、地里的农活以及我们的学业,依旧让大伯和母亲忙得不可开交。这时,家中似乎有了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大伯与母亲之间的那份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亲情。

作为家中的一份子,我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我私下里与爷爷奶奶、哥哥、妹妹沟通,大家都一致赞同让大伯和母亲走到一起。为了促成这段美好的姻缘,我更是费尽心思,从旁侧击到直接面谈,终于让两人都敞开了心扉。

原来,他们心中早已有了对方的位置,只是碍于传统观念,不敢轻易言爱。在我们的鼓励下,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也加入了劝说的行列,最终,他们放下了所有的顾虑,勇敢地走到了一起。

如今,大伯和母亲已经携手走过了十七年的风雨同舟路。他们不仅为老人养老送终,还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兄妹三人培养成才。如今,我们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也把他们接到了城里,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

每当看到大伯和母亲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感激。我们知道,这一切的幸福与美好,都源自于他们当年的无私奉献与默默付出。未来,我们将以更加倍的努力和孝心,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