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计划生育:人口萎缩、老龄化,会把我们逼入绝境吗?

罗sir财话 2024-04-30 23:32:46

关于人口衰退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这件事本身,我们如今已经没有太多分歧,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人口的下降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系列不可预料的影响,但问题在于,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

从2022年开始,我国人口首次直面下降,拐点比许多社科院乃至人口专家预测来得更快、更突然,这种危机初现的感受变得更加强烈了。

更不用说,统计局和公安部之间对于人口统计之间的巨大差值,当然这也是滞后性导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人口问题的认识性,我们是否还足够全面,这也涉及到未来我们对刺激生育这件事的力度。

随着一个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到来,如何应对人口萎缩导致的老龄化,不仅仅考验着我们的智慧,甚至还考验着我们的原则。

这是一个两全难其美的问题。

人口问题,必然会在未来考验着我们的决策优先级,例如,如何满足照料幼儿和照料老人的不同需求,又比如,是优先把钱花在健全社会福利保障上,还是优先把钱花在经济建设上?

过去我们可以说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优先,但随着一个社会里的老人越来越多,在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老人占社会占比越来越高的时候,他们的养老保障应该怎么办?

是不是应该让这些老人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

如果是,财政上的缺口又该如何填补?

前恒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曾说:“人口问题是未来最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之所以是人口问题最重要,那是因为现代商业社会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土地的大小再也不是人口资源增长的唯一瓶颈,通过全球化的贸易,人口可以实现爆发式增长,而不用担心饿死人的情况出现。

这杜绝了战争频发的可能性,但同时人口也成为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没有之一;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现代商业社会人类离不开工作,离不开收入,更离不开消费,而这些才是一个经济体源源不断增长的动能。

到今天,回头再看当年的计划生育措施,客观上来说,在人口问题上的调头和转向,的确是有一点点晚了,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任何决策也必然需要考虑到双方因素的反映。

亡羊补牢,为时也不晚。

从2016年取消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措施,允许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后,再到2021年允许生育三个,这件事本身看起来是放开了,但似乎还是在“计划”之中。

生育作为人类基本的繁衍能力,它能不能被计划,以及被计划之后又会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社会,这是不言而喻的。

计划生育的影响,恐怕不是简单数十年就能够过去的;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地久天长》讲述了计划生育时代,一对夫妻因为意外怀孕二胎被迫打掉,结果第一个孩子又溺亡的故事。

事实上这部电影背后透露了我国另一个隐形群体,那就是大量的失独家庭,他们人到中年甚至老年,却又因为一个孩子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死亡,导致老无所依。

根据一些机构的调查,我国失独家庭已经超过100万个,失独女性也多达288万人,所谓的失独,就是指的那些因为被拐卖、子女失踪亦或是独生子女死亡等等,而失去后代的家庭。

由于丧失了生育能力,或是活在过去,这些失去孩子的家庭,也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老龄化社会中的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如何赡养越来越多的老人,以及如何鼓励夫妇生更多孩子,已经有许多专家甚至是学者给出过很多建议,例如任泽平就认为要制定更积极的策略,包括生育补贴、更长的产假和陪产假,以及加强对职场女性的权益保护。

这些东西说到底,依然还是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

既然是福利,必然就需要一个充足甚至是充沛的财政,才有这个能力去支持。

但是,单就以地方来说,他们可能目前并不具备这个实力,这也导致当下针对刺激生育方面真正有力的措施,其实并不多。

很多人说,这个问题应该由国家牵头,但问题在于,考虑到我国庞大的地域之间的经济、收入差异不均,如果以国家牵头,生一个娃应该奖励多少钱?

在偏远的山村地区,5000元可能就是一个农村家庭一年的开销;但在一线城市,5000元可能仅仅只是一个月的开销。

这件事,更多还需要地方因地制宜。

但地方没钱,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自房地产开始陷入疲软之后,地方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土地出让金就大减,在地方债务这一重压之下,要想在这个基础上去承担刺激生育的重担,的确压力很大。

因此,自2021年放开三胎以来,我们看到对刺激生育现金补贴力度最大的,往往都是经济相对较好的省份,例如浙江上海广东等地。

而人口这个问题,还面临着“囚徒困境”;眼下地方财政有压力,难以给出大规模的刺激生育激励,那么长远来看,压力大不大呢?可能会更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的下降,未来的财政压力只会更大,老人要不要养,仅靠独生子女能不能养两个老人?疾病、意外怎么办?

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我们,尤其是今天农村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千万不要小看农村,农村其实是人老了之后,养老战略地带一个极大的缓冲;过去的农村老人,70后儿女们在外赚钱,老人们在家务农,顺便带带孙儿辈,一年到头其实花不了多少钱,米面粮油都是自产自用,甚至还能卖一些钱。

这个时候,养老对那些70后来说,压力并不大,尤其是这一代70后几乎都是好几个兄弟姐妹,加上他们的父母基本上可以依靠农田自食其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老的问题。

因此,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基本上是由自己+儿女帮扶构成,在这个过程中,财政的压力并不大。

但今时不同往日了。

今天的70后面临退休,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观念,早已经不同于他们的父辈。

最早,引入市场经济的第一个十年里,当时的我们以发展为重,不再投入资金创建范围更广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90年代国有企业革新,当时差不多有一批体量的人失去了工作。

随后,一个新的养老金体系出台,用“三个支柱”去覆盖我国大部分人口;第一个支柱是强制性的公共计划,参与人数最多,超过了10亿人,今天一些农村老人拿到的数百元养老金,就在于此,也包括我们所购买的社保。

第二个支柱就是基于雇佣关系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参与,覆盖的人较少;最后一个基于自愿,就是个人养老金账户。

个人养老金于2022年出台,随着养老基金池面临更多压力,个人养老金也开始承担部分税务减免的作用,以刺激人们购买。

个人养老金目前在数十个城市试运行,它出现的背景是我国人口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萎缩,这是一次标志性的事件。

养老金问题,关乎着我国老龄化群体未来的养老生活;但养老金本身的倾斜也较大,2022年,全国公共就业养老金平均每月约3000元左右,但基本国家养老金每个月只有一百多到两百多,全国最高的是上海,在一千多元。

而后者眼下所覆盖的人群,在已经退休的老人中,应该是最多的。

换言之,至少有超过50%以上的老人,每个月领取的养老金只有数百元,严重不足,依赖家庭或自己谋生。

而地方之间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差异,也决定了养老金的未来;在经济繁荣地区,最高可以达到八名缴费者供养一个退休老人,但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差不多是两个缴费者供养一个退休老人。

随着养老压力的增加,专家也开始呼吁年轻人要存钱,并参加个人养老计划。

有一位教授敦促年轻人放弃每天喝咖啡,把喝咖啡的钱投入到基金里;还有人警告年轻人,到年老时,基本养老金将不足以维持生活。

和未来的担忧相比,眼下的失衡问题可能还更大;例如有的老人仅仅是一个月的退休金,已经超过年轻人的薪水,更高者甚至可以达到两倍以上。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我国的养老金也连续上涨了十八年,养老金上涨,对已经退休的群体来说当然是非常友好的。

但同时,上涨的幅度越多,对未来的存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龄化的压力,其实就是来自财富,来自财政,只有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路径,可能才能够最终去解决普通人未富先老的问题。

至于刺激生育,在眼下来看,它的难度可能不亚于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2 阅读:17

罗sir财话

简介: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