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考开始考察学生核心素养

清溪壶语课程 2024-05-28 02:43:51

​​对于人才的选拔,目前最适合国情的,依然是中高考制度。原因也很简单,如果引入“自由裁量”,那么绝对出现一大堆“看见了前门,找到了前门,但是就是想走后门”的情况。

教育作为必须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净地”,人才的选拔容不得半点能引起家长质疑的因素。

那么,如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注定没法改变,那怎么考,考什么,就变成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成为近年来仅次于“科技创新人才选拔”的“第二热词”。那什么叫核心素养能力?怎么通过考试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就成了考试改革的重点。

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表述来看,核心素养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能力与价值导向。提了好多年,到现在其实很多人都还没很清楚核心素养能力是什么,很多一线老师也不停的在探索。

官方文件的文字总是晦涩,今天我们一起看看,通过福建近两年的中考以及2024厦门中考一模,通俗的解读一下,可能还不够全面,但至少可以让家长了解一下,从考试的角度,解释一下什么是核心素养能力,怎么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能力,最后能够决胜中高考。

1.各个学科的具体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2.福建中考核心素养能力考察特点

平时的学习如何解决核心素养能力问题?过去多年,我们的中高考,常常被诟病成培养出来的都是“会读书,死读书”的没有创新能力的“假人才”。

接下来这个观点可能要改一下了,因为更高级别的综合性中高考模式已经来临。能够在中考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不再是课内学的好的孩子,而是综合素养好的孩子,通俗来说,就是能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是未知问题的孩子。从福建近两年的中考命题方向,完全可以看出这个趋势:

跨学科渗透的考察。中高考虽然分科目考试,但近两年的趋势,却开始向多学科综合考察倾斜,具体而言,就是一道题目,以某一学科为主,并且穿插其他学科知识考察点。这类跨学科渗透的题型,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相信未来会成为主要命题重点。

比如:

知识迁移能力考察。我们常说,对于理科科目的学习,分四个阶段,从易到难分别是:上课听得懂、典型题目会、变换条件会、学会知识迁移。

比如202405月份厦门一模,数学第23题是二次函数新定义问题,该类型题目初中较少见,所以难度相对较大。物理也有个31题作为试卷的主要难点,引入新的物理量照度E,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题目分析能力有比较大的要求,第三烛题考法新颖难度较大。第29题的(3)小题,通过两幅景观图来分析聚落的分布,来考察学生能否准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同时也可以增加试卷的趣味性,讲考点暗藏在照片中。

这样的题型,就属于知识迁移,考察的不是课内,而是通过课内知识的学习,在考试中创造新概念、新定义,由此让学生探索解答。

基础知识综合考察。基础知识,是教育部明确的,也是通过这两年中高考呈现出来的特点,大面积的基础学科知识点掌握,成为考察重点。比如,数学基础定义题,语文历史基础常识与背诵。

虽然不直接考,却更多的通过综合题型考察学生对于基础概念的掌握程度,考试的“陷阱”,也常常在这其中。比如,厦门中考一模地理第26题,以厦门市地图为例,考察学生等高线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具有亲切性,同时又可以很好的讲地理的核心素养相衔接。又如,在历年的中考中,化学科的基础和中档题的分值均超过80%,基础扎实,高分不是问题。目前中考更考察学生知识熟练度,或许说得不够完整。准确的说应该就是基础是否扎实,决定了学生的失分程度。

3.侧重核心素养考察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表面上难度大。这点不难理解,像厦门五月一模,不少考生觉得难,其实并不是因为真的考得难,而且命题相对新颖。比如上面有关“照度”一题,不少考生一看到的反映,就是“这上课可没学到,不会啊!”

考场上发挥差。同样的,侧重综合素养考察,比较容易让考生产生心态失衡问题,发挥失常不是因为难,而是考生的综合学科运用能力欠缺,导致考场上心态变化,发挥就容易失常。

比如,在厦门五月一模中的数学试卷,相信很多考生,尤其是女生,发挥失常占据大比例,平时130的水平,一模降到了100出头。知识的平移能力不足,核心素养不够,就算没有超纲,“变个形式”就能考倒一众学生。

成绩上排名低。这点就是综合素质考察给考生带来的直接影响。中高考都有多科考试,按照目前的趋势,侧重综合考察是必须的。

考生一旦有一科的综合素养不够,那么一下子拉分就会非常严重,在一分相差几百名次的中高考中,也许就因为一科而“满盘皆输”。

4.核心素养培养要注意的原则

心态要坚定,任何考题都是新瓶装旧酒。要明白,无论考试题目如何变换,如何综合,如何跨学科,那么它的考点永远不会超出考试大纲。

这是一条最重要的备考原则。因而要记住任何考题,都是“新瓶装旧酒”,它的核心都是与课内知识点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会逃出备考充分的学生的“射程范围”。

方式要改变,学会举一反三是必备技能。依靠背诵取得高分,特别是地理历史生物等,那个时代相信已经过去了。

学习肯定要背,但考试要高分,不是纯背就可以。注重通过基础理论,衍生出不同的题目都能很好的应对,而且其实很多题目都是换汤不换药。比如历史的学习,养成正确的历史观点,是重点。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有人在问,为什么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清朝正史还没修出来?有人说,因为关于清朝,内部一些观点争论太大,重要的是我们的历史学家,大多有西方教育背景,怕修出来的角度,不符合中华文化历史编撰传统。其实这就是“站在什么立场的问题”。

当下初高中历史的学习,学生更应当注重的是培养符合国家立场的史学观,任何的题目,都要用符合国家要求的历史价值观去作答。

做题要筛选,注重跨学科训练综合提升。做题是学习和备考的重要延伸。题目要侧重与生活常识结合,比如2023年中考中,地铁车厢强冷与弱冷问题。用知识解决或解释生活问题,成为考察重点。

题目要与前沿科技结合,特别是理科,这几年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不停的催生出新的科技项目,比如前段时间某校提前批,考察到了“福建舰”,虽然比较浅,到很好的说明了在以后的考试选拔中,和前沿科技结合,会是一项重要的趋势。考生平时要多关注。

题目与家国情怀结合,这点是新课标改革的重点。比如英语,现在英语要突出“工具功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比如,在英语考试中,和中国的传统结合、特色结合,接下来会更加常见。

参考:2024年秋季新版教材启用:把握好“个性化”英语学习

5.几项学习建议

选择老师,要注意体系是否“因循守旧”。相信好的老师分这么几种,把知识点教授得很深入浅出的、能引导学生自主启发式学习的、数理化几科都可以贯通的。这几种老师都是好老师,关键在于他的教学体系,有没有结合考试情况而更新,重点是能不能自行设计一些综合题型不停地学生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包括一些校外的老师,要记住,如果是校外老师,那么老师的水平放第一,因为教研体系都会有滞后性,而好的老师是会及时更新。

心态调整,要坚定中高考不出“偏题怪题”。有很多人认为,综合素质考察,就是出偏题怪题,这样的观点完全与核心素养的理念相背离。要知道,这两年间的中高考,没有任何题目属于偏题怪题,不超纲是出卷基本原则。

所有的综合素养考察题型,都是在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多的是让学生学用结合,这点要在心里有信心。有了这个信心,才能真正在考场上发挥出来正常的备考水平。

总体上,培养核心素养能力,从考试得高分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离不开扎实抓好学科、强化知识运用、多学科知识整合这“三部曲”。关于核心素养,以后我们还会分学科慢慢邀请专业老师给家长讲解。

0 阅读:0

清溪壶语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