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种容易被忽视的“抑郁型思维”,很多人都有

迎蕾评情感 2024-03-13 12:56:33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种想法和经历?

看电视时,会单纯地用“好人”和“坏人”来区分角色,认为好人就是没有任何缺点、很完美,坏人就是坏得很彻底、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上学时,看到一个人成绩好,就认定TA一定是个好学生,如果那个人成绩不好,就认定TA一定是个坏学生;

甚至对于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觉得不是全对,就一定是全错.......

这就是典型的“非黑即白”思维——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对事物进行过度泛化,容易忽略其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想法也变得极端。

许多人被非黑即白思维深深困扰着,固执地不肯放过自己和他人,甚至因此而陷入抑郁和绝望之中。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极端的思维中?

如何才能挣脱这种思维的束缚,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大多数人都有的一种“抑郁型思维”——非黑即白思维。

为什么说“非黑即白”的思维不健康呢?

非黑即白思维,是指个体认知或判断事物时,只看到事物的两个极端,把所有事情都看作绝对化、或二元对立。

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通常认为事物只有两个选项,一个胜利,另一个就是失败,一个优秀,另一个就是低劣。

因此,TA们在解决问题时只考虑两种极端情况,而忽略了中间地带的选择空间,就会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同时,拥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往往习惯以自己的立场为中心,忽略他人的观点和权益,从而导致人际冲突和矛盾。

更可怕的是,许多拥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不仅在认知外界的时候表现得极端,还会在认知自己的时候,在极好和极坏之间来回切换,没有中间地带,对自我的包容度极低。

而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包容的时候,往往就是痛苦的开始。

因为大部分时候,人都不是“最完美”和“最差”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

我有个前同事小童,从小家境优渥,性格单纯,在一次租房时,她遇到了一个心口不一的“坏房东”。

表面上,房东对她很好,经常嘘寒问暖,有什么事情也是会第一时间为她解决。

可等到退租时,房东却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不肯退还押金。此外,小童还发现自己的水表和电表都被动过手脚,每个月至少多交了一百块的水电费。

小童崩溃了,并不是因为那些损失的钱财,而是她无法理解为什么房东这样对她。在她的印象里,房东一直都是一个好人,怎么会突然变成了一个坏人呢。

小童在办公室哭出了声,一直重复着:

“人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不懂。”

当我们出现非黑即白思维时,就容易忽略人、事、物的多样性,只执着于寻求一个答案,陷入死胡同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非黑即白思维也是一种“婴儿思维”——

婴儿出生后,由于感知能力的局限性,TA们会直接用“好”与“坏”来区分自己所感应到的世界,并且用“笑”与“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近代儿童心理学家Jean Piaget,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即无视规则的存在,自己玩自己的游戏,年龄约在2-5岁;

2、权威阶段。认为规则是不可改变的,即非黑即白的阶段,年龄约在5-8岁;

3、可逆性阶段。认为规则是可以相互约定,可以改变的,年龄约在8-10岁;

4、公正阶段。即从公正、平等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并带有同情和关怀,这个阶段约在10岁以上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顺利度过这些阶段,就容易出现心理不成熟的状态,停留在“非黑即白”的阶段,产生认知扭曲。

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非黑即白”的思维,反映出这个人的认知功能退回到了婴儿早期阶段。

有趣的是,在某些情况下,非黑即白思维方式,也可以作为应对压力的一种健康方式。

比如,在面对决策时,一些人会感到非常困难和不安,无法做出选择。而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减少这种压力。把一个问题分为两个对立面,可以让人们更果断地做出选择,并快速采取行动。

但大多数时候,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我们容易变得过于狭隘和固执,陷入自我冲突、对立中,对一切感到失望,内耗极大。

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指出:

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善的部分,也都有恶的部分,而最多的还是无法明确区分善恶的灰色地带。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故事:

一个研究生导师,推荐他的学生到朋友的公司实习,一开始朋友对学生们许诺,会给TA们丰厚的报酬,可当实习期结束后,朋友却反悔了。

学生们无奈找到了导师,导师十分气愤地打电话给朋友,甚至冒着和朋友决裂的风险,亲自上门为学生讨回公道,终于为学生争取到了应有的报酬。

看到这里,你一定觉得这是一位正直善良、为学生着想的好导师。

但其实,这位导师在学校的风评很差,不是很受其他同事欢迎。

很多时候,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在不同情景之下,人做出的选择都会有所不同。

一旦我们局限在非黑即白的思维中,也就相当于主动让自己的视野变得狭窄了。

那么,什么样的人,要更小心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中呢?

1、完美主义者:

人们之所以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通常是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即“分裂”(splitting)。

当一个人不能容忍自己或他人的不完美或复杂性时,就会产生分裂的心理机制,将世界简单粗暴地分成“好”和“坏”、“对”和“错”的两个极端,以此降低焦虑。

简单来说,完美主义者更容易陷入非黑即白思维,这是因为TA们经常执着于某种观点、信仰或立场。

而这种执着性,可能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信仰背景或家庭的教育风格。

所以,完美主义者对于一个人“既好又坏”的复杂性,是会感到焦虑的。而简单地把他人看作是“好人”或“坏人”,可以帮助TA们免受这种焦虑。

2、自我认同感低的人:

自我认同感低的人,常常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想法。

因为TA们不敢将真实的、有好有坏的自己呈现出来,导致TA们倾向于将人、事、物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面,以便更好地控制或补偿自己的自我怀疑。

一个自我认同感低的人,除了对外界,也会将自己简单判断为“好人”或“坏人”,以便更好地对自己进行定位,守护自己的信仰。

3、比较感性的人:

感性或富有同理心的人,会更多地依赖感受,而非理性思考来解决问题。

这类人思考问题时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常常陷入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比如在电影《霸王别姬》中,一辈子都活在戏里的程蝶衣,对段小楼说的那句:

“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感性的人总是更容易陷入执念之中,这可能导致TA们只关注问题的两个极端,而忽略中间的许多其它因素和情况,容易生成“非黑即白”的判断。

其实,陷入非黑即白思维,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但是没关系,每一朵花,都不是生来就开成了花。

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去改变、完善自我,一切可以慢慢来。

世界不是只有黑、白两色,而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

所以,尽情去感受、去体验,去认真生活吧!

非黑即白思维,实质上是一种极端化和片面化的思维方式。

在我们面对复杂和多层次的问题时,需要的是灵活性和多元性的思维方式,并尽量在各种选择中取得平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意识地避开极端的思维方式,拥有“多边型思维”呢?

1、注意避免使用极端词汇

非黑即白思维的使用者,往往会把“肯定”“所有人”“总是”等极端词汇挂在嘴边,比如:

“所有人都讨厌我”

“你总是这样。”

“所有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但这些描述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事实也往往不是这样。

所以,我们在日常表达中,可以有意识地避免自己使用这类极端词汇,可以多用“可能”“不一定”等中性词汇去替代。

也可以在内心多对自己这样说:

“我拒绝极端化和过度笼统地对自己、对他人进行描述、判断和批评。”

“一个意外的负面事件,并不意味着我自己、或一个人会永远失败。”

“用‘总是’‘从不’这样的语言描述一个人,通常都会有失偏颇。”

同样的,这也可以避免让自己卷入别人对你“非黑即白”的评价中。

2、学会多角度分析、换位思考:

产生非黑即白的固化思维,往往是因为我们不喜欢不确定性,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未知因素,却使我们必须接受不确定性。

在遇到问题时,多理性思考、换位思考,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有时候,我们可以跳出自己的角度,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又或者跳出当事人的角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然后,把这些极端的想法挑选出来,审视是否和现实相符。

比如“所有人都讨厌我”这句话,往往是主观臆断,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询问了解自己的人,来验证是否属实。

同时,我们可以再深入思考,深挖事件的根源,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问题:

“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我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如何解决才能共赢?”

从多个角度加深自己的理解、分析利益面,当你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就能从容不迫去应对。

3、吸收不同意见,增加社交体验:

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不同的思想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如果我们只是接受自己所了解的、熟悉的、认同的观点,永远活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就会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受到限制,难以做出更好的决策。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积极地吸收和接受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让自己的思想更开放、自由。

而且当我们被自己的思维限制时,确实很难完全通过自己的力量跳脱出来。

多多向身边的家人、朋友寻求意见,多与不同背景、文化和经历的人交流,也许TA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你打开思路,获得自己没有察觉到的信息和内容。

这能让我们在接受社会变化和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时刻保持多元化的思维模式,拥有更全面的认知和处理能力,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4、增强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持续性的训练,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

比如通过设定思维导图、思维框架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件事情的发生,why-what-how就是一个典型的框架,一个计划的制定,目标-内容-细节,也是一个框架。先搭建框架,再通过思考,往框架中不断地填写内容。

如果生活中暂时找不到太多事情可以分析,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拆解一本书、一部电影,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允许自己长大,才能更好地爱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有时真的“很坏”,总是不按我们的意愿去发展。

但作为成年人,我们不得不“接纳”和“允许”。

接纳世界是多样的,允许自己是不完美的。

其实,人生大多数时候都不是非要二选一,而是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你可以拥抱更广阔的世界,拥抱更真实的自己。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最后,如果你也常陷进“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中,可以把这篇文章点赞,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或转发给你身边那位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请提醒Ta,这个世界有很多可能性,千万不要把自己困在死胡同里~

作者:佳霖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图源:unsplash

部分参考资料:

《伯恩斯焦虑自助疗法》 戴维·伯恩斯

【3招提升思维能力,让你更有竞争力!【鹅姐|职场】-哔哩哔哩】 https://b23.tv/jG8FDWI

0 阅读:13

迎蕾评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