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谋立胡亥为何未引起内部的反弹?秦国重臣们也不愿扶苏继位!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4-04 07:09:44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逝于沙丘,管理诏书的赵高趁机联合李斯发动“沙丘之谋”,以“咸鱼”隐瞒始皇死讯,矫诏处死扶苏蒙恬,然后把自己的学生胡亥推上了皇位。

扶苏继位的先天缺陷

以我们后世的眼光来看,长子扶苏宽厚仁爱,少子胡亥连马鹿都不分,谁是大秦帝国最合适的继承人,一目了然。

但令人意外的是,胡亥的上位显得那么平顺,一丝波澜也未起,即便有始皇的遗诏,李斯的支持,难道大秦就没有一个直臣铮臣、明眼人吗?特别是在赵高娇诏处死扶苏的情况下。

连世代武将出身的蒙恬都看出了问题,那些官场老油条就没有丝毫怀疑吗?

当然不可能!

但即便他们心存疑虑,既不会也不愿宣之于口。

不会是因为,权相李斯权宦赵高支持,没有必要得罪。

不愿则是,他们也不希望扶苏继位。

赵高在说服李斯与他一块娇诏时,用的理由是,扶苏会以蒙恬为相,如果想长保权势,就不能让扶苏登基。

这个理由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扶苏虽然在蒙恬身边呆了两年,也很难以一直带兵的蒙恬为相,即便为相也会像后世的朱元璋用徐达一样,挂名而已。用蒙毅还差不多。

但李斯要想长保权势,确实不能让扶苏登基,这其实也是其他王公大臣所担心的。

扶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史记》中说得很清楚:“为人仁”,虽然关于他的事迹不多,但仅有的一次就足以说明他的性格。

前212年,侯生、卢生评议秦朝暴政,暴怒的秦始皇“坑儒”四百六十多人,扶苏因此上书劝谏说:“天下初定,民心未附,诸生皆诵法孔子,今重法绳之,恐天下难安。”结果被发配至上郡,与蒙恬一同戍边。

如果这样一个人登基,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自然是宽型减赋,儒法治国,推行仁政。

而这也是秦始皇留下的重臣们不愿意看到的。

秦始皇一生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也经常使用铁腕手段推行自己的政令,而他手下的那些元老重臣也基本是一脉相承,尉缭、李斯、冯劫无一不是法家人物,即便王贲、蒙恬、李信等武将也是杀伐无算的狠人,更不用说以前的白起,后来的章邯这样的杀人魔王了。

他们的执政理念和扶苏完全相背。

另外,他们作为秦始皇酷政的直接执行者和强烈拥护者,在严格执行法令的同时,也制裁了很多人,迫害了很多人,无论是政坛还是民间,他们的风评都不好。

一旦扶苏即位,会出现什么情况?自然是拨乱反正。而拨乱反正,就是要停止秦始皇时代的严苛政令,并对受迫害者给予补偿。但是,谁知道扶苏会不会牺牲一批始皇帝时代的大臣,惩处他们,来换取天下的支持呢?

与老皇帝性情主张不同的新君即位后,改变政策而引起的政坛大清洗,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

以扶苏的性格,即便不是迫害清洗,也会将他们清除出朝堂,断送他们的政治前途。

这其实要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所以,即便没有胡亥继位的遗诏,只要没有传位于扶苏的诏书,秦始皇留下的重臣也不会选择扶苏继位。

这是秦始皇始料未及的。

也是后世的朱元璋要为朱允炆“拔刺”的原因所在——他打天下的老兄弟并不适合新君要实施的“儒家仁政”。

秦始皇选择嗣君的本心

种种迹象表明,秦始皇是信重扶苏,也是打算让他接位的。

始皇知道自己灭掉六国之后,六国的残余势力不会善罢甘休,而新统一的大秦王朝也需要一番整肃才能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所以他需要用铁腕手段来制伏天下人。等到自己彻底清除了六国的残余势力,再让宽厚的长子继承帝位,推行仁政,使国家走上长治久安的轨道。

至于说将扶苏赶出京城到蒙恬身边,只是让他历练一番而已。

这并非臆测,李渊尚且知道传位于更加敦厚的长子,而非英武的次子,朱元璋宁愿隔代传也未曾想传位于“类己”的四子朱棣,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这一点不会想不到。

虽然他不一定喜欢长子略显“迂腐”的性格,但刚刚一统的大秦,最需要的不是杀伐果断,而是与民生息、恢复人口,在这样的大方向下,一个宽厚仁爱的继承人才是首选。

不过秦始皇高估了自己求仙的成果,以至于始终未立继承人,甚至没有在朝堂上提及这个话题。

可以说,沙丘之谋还未开始,赵高已经成功了一半。

赵高其人

赵高究竟做过多少坏事?现在已经查无实证了。虽然他之后搞过“指鹿为马”的闹剧,也杀过很多人,但我们不能就此推测他之前的行为有多么的不堪。

相反,许多史料表明赵高还是个能臣。

以往的看法,认为赵高是太监,但李开元教授在《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一书中认为,赵高并非宦官,而且也非奸佞,而是凭着真才实学被秦始皇提拔为中车府令的。

赵高善大篆,是秦汉时期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家,更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材。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

另外还有野史说他出身高贵,是赵国公子,身负亡国之仇,为秦贼自残肢体的,历代对此也多有赞颂者,比如明末学者屈大均有诗赞:“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清代史学家赵翼也在《陔余丛考》中指出,赵高杀尽秦宗室,是志在复仇。

不管赵高目的如何,是为了复仇还是单纯的想往上爬,反正他并不是一个只知谄媚的小人,凭着律法和书法这两大特长,以及善于察言观色的本能,他得到了始皇的绝对信任,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他,他的话就相当于半个“金口玉言”,就连一路踏着政敌尸骨爬到宰相高位的李斯,也不时地巴结他。

但赵高并不满足,他并不是因为嫉恨蒙毅而想要除掉扶苏,他有着更为复杂也更为隐秘的政治目的——控制新皇帝,从而让自己成为大秦真正的掌权人。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客,赵高虽有这样的想法,但在始皇帝面前,他是绝不敢耍手段的。秦始皇不但暴戾,而且十分聪明,赵高在他面前连出手的胆量都没有,更不用说交手的资格了。

所以,对赵高来说,只有一个机会,而且是稍纵即逝的机会,那就是在始皇驾崩、遗诏尚未发出的空当出手。

沙丘之谋

对此,赵高已经预谋了许久,所以他悄悄接近了胡亥,成为他的老师,并在秦始皇出行的第一时间就撺唆胡亥跟随。

虽然秦始皇没有打算把江山交给胡亥,但是父子之间的亲情还是非常深厚的,这可能也是古代帝王的一种通病——把政治理想寄托在长子身上,却把一个普通父亲的宠爱毫不吝惜地投注到小儿子身上。

所以,胡亥一撒娇,始皇就同意了,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会给群臣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信号。

当时跟随秦始皇一起出行的,除了胡亥和赵高,还有丞相李斯。李斯跟随始皇多年,从廷尉到宰相,备受宠信,他是始皇之外最有权力和地位的人,他的话仅次于始皇的诏书。

同时,他也对始皇忠心耿耿。

所以,命扶苏回咸阳继位的遗诏密封起来后就交给了他保管。

但忠心耿耿敌不过对权利的向往。

可以说,赵高对李斯的心理把握的极准。

李斯由于有过“童年阴影”,一直想方设法要过好生活,而不愿在贫困中终老,对权利更是有一种变态的痴迷,所以赵高没费多大劲就把李斯争取了过来。

有了半个“金口玉言”的赵高和说话仅次于始皇诏书的李斯,其实根本用不着掩盖始皇的死讯,但出于稳妥起见,以及怕蒙恬和扶苏出什么“变故”,赵高还是用“鲍鱼”的腥味,掩盖了始皇尸体上的臭味。

于是他们一面护送始皇的灵柩回咸阳,一面宣布了始皇的“遗诏”,胡亥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帝——秦二世。

接下来,赵高让胡亥下令赐死扶苏和蒙恬,除掉了隐患;又因为拥立之功,成为胡亥政权的头号人物。此时,李斯的利用价值终结了,于是又罗织罪名,将其灭门。

至此,赵高控制新皇的计划已经基本成功。

结语

反观赵高“乱法”的过程,几乎是天衣无缝:秦始皇生前没有确立继承人,所以他有可乘之机;始皇遗诏在李斯手中,他争取到了李斯的支持,而且他的一番说辞,令李斯不得不支持他;由于大臣们普遍惧怕扶苏即位,赵高替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统治集团内部没有发生地震。

赵高谋立胡亥之所以如此顺利,没有引起任何反弹,原因其实就四个字——程序正义。

秦始皇没有确立继承人,因此他谋立胡亥不算违法;遗诏没有被公布,因此还未生效,所以他和李斯篡改遗诏,也不会触动外界的神经;遗诏的公布完全合乎程序,遗诏的内容也让官员们皆大欢喜!

沙丘之谋貌似风险极大,实际从始皇不确立继承人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成功。

0 阅读:0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