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核裤”之争,金庸要求陈毅引咎辞职,陈毅回答让人佩服

策策聊过去 2023-08-31 17:21:07

自从1945年美国人成功试爆了第一颗核弹,并在日本投放了两颗之后,人类就生活在了核弹的阴影之下。1963年,联合国五常中的美苏英法四常全都试爆了核弹,只有中国还没有。前述四常都是传统列强国家,历史上曾经欺辱过我们,那时又把我们置于他们的核威慑之下。

我国领导人为了改变我们所处的劣势地位,决心发展核武器。196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帝修反拥有了核弹,有什么了不起?他们欺负我们贫穷,我们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

生性豪爽的陈毅,只是要表明一种态度,意思是再穷我们也要造出核弹来。他的话通过媒体传播出去以后,立即招致香港的一位作家的反对,这位作家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庸。金庸在他自己创办的《明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要裤子不要核子》的文章。

在文中金庸尖锐批评了陈毅,称自己看了陈毅的观点,非常愤慨,他说,一个政府,假如把发展军力放在首位,把民生放在第二位,这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府。造出核弹干什么,去炸美国还是炸苏联?

他还说,假如人民没有裤子穿,即使能够造出核弹,也绝对成不了强国,而只会迫使人民造反。

金庸进一步说,难道政府造出核弹就是为了镇压造反的百姓吗?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造核弹是没用的,还不如多造裤子给百姓穿。

这还不算完,金庸把矛头直指陈毅,他批评陈毅说,作为一个政府负责人,说出这番话,是极不负责任的,他要求陈毅引咎辞职。

金庸的言论在香港立即激起轩然大波,很多左派媒体纷纷对金庸进行批判,比如《文汇报》《新晚报》等报纸就发表文章,对金庸进行了无情的诘难,有的用词还非常严厉。温和一点的文章,称金庸有一副“伪善面孔”,激烈一点的甚至骂金庸是“汉奸”“亲英亲美的卖国贼”,还有的称金庸是“反共反华”。

但是金庸并没有被批判文章吓倒,而是继续发表文章进行论辩,他相继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在一篇文章中,金庸说,陈毅的观点是说不通的,中共要造核弹,没必要牺牲百姓的裤子。假如像陈毅说的那样不要裤子,肯定也造不出核弹来。

这次争论吸引了广大香港市民的关注。市民纷纷传看辩论文章,一时间《明报》等报纸关注度大增。而金庸也辩论兴致不减,长篇累牍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金庸的论辩,更加激起了左派报纸的斗志,《文汇报》等报刊又对金庸发起新一轮批判,左派的观点基本上就是支持陈毅,有的表述更偏激,称宁肯不要裤子也要造核子。

左派的文章在用词上仍然是一些带有侮辱性的字眼,诸如“卖国贼”“背叛民族”之类,相比之下,金庸的用词要温和得多,他只是比较激烈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极少用侮辱性词语。

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核弹,全国人民——包括香港人民在内欢欣鼓舞,香港左派报纸自然也不例外,很多左派人士纷纷发表文章,祝贺“中国人的光荣”。

在这种情况下,金庸又发表文章,唱起了反调,他直言核弹乃是一种罪恶,中国造核弹,也决不是什么光荣,后来他又连续发布文章,宣称核弹危害人类,所有拥核国家包括中国,都应该坚决把核弹消灭掉。

金庸的文章一面世,又遭来左派报纸的一顿猛批。而且左派的文章照例是一边批判,一边谩骂,把前面那些骂人的词语又重复了无数遍。

面对左派的批判和谩骂,金庸毫不示弱,他在一篇文章中说:“也许我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我们有发表言论的自由。”他又陆续发表文章对左派提出一系列诘问:制造核弹是不是罪恶?批评左派难道就是反华?……

1964年圣诞节前夕,金庸发表了一篇态度非常友好的文章,他先是批评左派用辱骂代替论辩,而他金庸却没有以牙还牙,金庸还检讨自己用语不够礼貌,有时也有失忠厚,最后他大度地祝左派圣诞快乐。

从此之后,双方的论辩竟然偃旗息鼓。

这次争论影响了整个香港舆论界,而追根究源乃是起源于陈毅的一句话。陈毅曾经跟《文汇报》总编金尧如谈过这件事,他说:“假如解决不了老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国家安全又怎么保证?我们的党又伟大在哪里?光荣在何处?再说了,光有核子没裤子,人民怎么打仗啊?”

陈毅非常诚恳地承认自己的观点有些片面,但是他也指出,《明报》的观点也不全对,《明报》一概反对核子也犯了绝对化的错误。陈毅说假如把我的观点和査先生(金庸)的观点结合起来,就好了,我们应该既要核子,又要裤子,那样的话就是军事和民生都兼顾到了。

陈毅还对左派报纸的一些过激言论也提出了批评,指出出口骂人,甚至出手伤人,是不对的。对待善意的批评,应该学习大禹“闻善言则拜”的精神。

陈毅还说:“骂我只要骂得在理,就是我的诤友。”他还对金庸做了高度评价,称金庸主张要让百姓有裤子穿,其实是爱国的。他要求香港的新华社要对査先生高抬贵手。双方的辩论突然中止,应该跟陈毅的这个表态有关。

陈毅的这些话后来传到了金庸耳朵里,金庸非常佩服陈毅。陈毅去世后,金庸称赞他“性格豪爽,心直口快”。

如今金庸也已经去世多年,两位大人物,一个是政治家,一个是文学家,他们本没有交集,但是因为一句话竟然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论辩。虽然他们观点不一致,但是两位大家表现出来的风度,至今令人敬佩。

0 阅读:136

策策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