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残书

善本有墨香 2024-05-03 03:19:37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创作了许多关于读书的不朽诗篇,其中我比较欣赏的两句,是他在年过花甲之后写的“更挟残书读,浑如上学时”。这里所说的残书,姑妄猜之,当是指那些历经时光磨蚀、岁月淘洗而致残缺破损的旧书。因为在我的书架上,也有十几本类似这样的书,它们伴随并服务于主人的历史大多已四十余年,其命运却由于各种原因而令人扼腕长叹:有的曾遭烟熏火烤,有的曾受雨浇水浸,还有的曾被鼠咬虫蛀……看见它们残破时往往有几滴清泪滑过我的心空轰然堕地,那些遗憾的细节至今在我的心上还留有印痕。既然已是残书,为什么还要存它读它?一是因为这些书多是我四十年前购买的。那时家境贫寒,我在校食宿,每月须从牙缝里挤出一点菜金来,才能去买一两本自己想读的书。老来再看到这些得来不易的精神食粮,就仿佛回到了那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伴随着沧桑感和艰辛感的复杂心情油然而生,会重新激扬起强烈的求知渴望和发奋进取的精神。二是好书不厌百回读,对于自己喜爱的书,哪怕是断章残篇,也难以割舍。比如有一本纪念“五四”运动40周年的书,是我从被焚烧的书堆中抢救出来的,书因严重“灼伤”已面目全非,但“幸存”的部分却完整地保留着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大会宣言、传单的全文,还有火烧赵家楼始末等历史资料。每当读到这些残书中记载的史实,我都顿觉满腔热血沸腾起来,爱国深情激昂起来,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青年学生游行示威的画面,耳畔回响着毛泽东主席那浓重的湖南口音:“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旌旗向南,过黄河而到长江,黄埔汉皋,屡演活剧,洞庭闽水,更起高潮,天地为之昭苏,奸邪为之辟易……”待到感情的潮水平静下来,我细细品读这本残书的过程,其心情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的:“在灰烬里拾到一颗小珍珠,要比在珠宝商店橱窗里看见一粒大珍珠更为快活。”我读残书还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乐趣,就是有时会在书的破损、空白之处作“填充”之笔。一般是在文字小有残缺的地方,揣摩着原作者是怎样构思,又如何遣词造句的,然后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语言“补”进去,这样一来不仅读得顺畅多了,也有利于提高思考与写作能力。马可所著的《冼星海在巴黎》一书,当年曾被咿呀学语的小女儿撕扯得缺行少字,如今我已找不到此书完整的版本可以对照,就凭借对原书情节的记忆和对一个伟大的人民音乐家的理解,前前后后“补写”了一千余字。我深知这种“嫁接”尽管出于善意,且每字的落笔都小心翼翼,也极有可能有损于原著。但好在这书是留给自己看的,似乎也可心安理得,便还是以宽容的爱心去欣赏它、品读它,并努力发掘它那潜在的思想光芒和美好的情愫,从中获取一种并不残缺的境界,得到一份无可替代的欢愉。当然,我读残书只是偶尔为之。我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找、去买、去读那些与时俱进的新书、好书。(刘绍宗)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0 阅读:0

善本有墨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